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如棋的人生 林秀乐牧师观《鸿门宴》有感

人生如棋,或许讲的是人生的变幻莫测,不能把握;人如棋子,则讲的是人的命运沉浮,不由自己。《鸿门宴》中出现数场棋局,每局之间紧密相扣,成就鸿门盛宴。

看完《鸿门宴》,特别是以刘邦得天下后日夜不得安心、无人可以放心那极其嘲讽的自白作为结局,实在感慨!楚汉相争四年,最后以项羽赢得美人心、刘邦尽得天下土告终。项羽虽死,死得其所,死得满足,死得瞑目,生有美人相伴,死有爱人相随;刘邦亦死,死得悲凉,死得哀怨,死得悔恨,生为天下所困,死为天下所难。

《鸿门宴》一开始,就以楚怀王的“先入咸阳为秦王”之棋局,引入项羽、刘邦的两虎相争、两雄相斗,而项羽、刘邦也正如楚怀王手中的两个棋子,果然兄弟变成死敌、玉帛化为干戈,揭开了传唱千年而不衰的楚汉相争之故事,操控了两棋相斗的楚怀王却无力操控整个棋局,挑起了两雄相斗却挑不起重整河山的壮志。

接着,张良的出现,引入了第二个棋局,刘邦、项羽再次成为张良手中的两个棋子,一退一进、一得一失、一笑一哭,演绎了哙炙人口的鸿门宴之美谈,张良不但保得刘邦全身而退,而且让项羽失去了智三倍于他的范增,着实狠狠地让项羽损兵折将,但张良可以算得眼前的胜势,却算不得长远的祸福。与此同时,范增设下了第三个棋局,项羽、刘邦再次成为范增的两个棋子,一死一生、一败一胜、一哀一荣,刘邦终于打败项羽,登上宝座,尽得天下,却同时失去了他所有的朋友、兄弟与亲人,也失去了他宝贵的安宁、信任与仁义,而张良也终于明白了范增所说的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伤”的意义。

看完《鸿门宴》,让我感慨最深的就是“政治”,而且是“无神的政治”!人都说,政治是最肮脏的,最可怕的,最没有对错的,无神的政治更是。《鸿门宴》中只有计谋、成功、目的、私利、欲望,没有道义、道德;看起来,每个人所做的都是为了天下,为了苍生,为了大义,为了天道,但真正的动机却是自私、自利,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无招不成新式,目的是个人的野心、权欲。

《鸿门宴》以天下之争来凸显人性的败坏、诡诈、罪恶,显出人在权欲面前的惨败,不论多大的英雄豪杰,哪怕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或是善于用人定乾坤的刘邦,都拜倒在权力的石榴裙下,作了权欲的牺牲品。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虽所争不是天下,不是至高的权力,但所显的如何不是人性的自私、贪婪、诡诈、狠毒、残暴……可能程度不同、伤害不同、影响不同,但罪恶仍是一样的罪恶、败坏仍是一样的败坏。

许多人可能都如刘邦一样成就了心仪已久的梦想,或正在成功的路上前进,但多少人亦正如刘邦一样感慨:得到了,也失去了!得到了梦想的成功,失去了人生的真实;得到了虚浮的成就,失去了人性的真善。多少人如同刘邦一样活在身不由己、不能自主的困境,不得不再诡诈、不得不再谋算、不得不再怀疑、不得不再害怕、不得不再痛苦。

《鸿门宴》的最后还是以两个棋局作为矛盾的结束,一个是刘邦的棋局,是一个得到了虚荣,经历了忧患,饱尝了真痛的将死之人的反思,他要求别人来代他赎罪、为他还疚,所托之人竟然是他曾经伤害过的张良。另一个是张良的棋局,是一个算人亦被人算,害人亦遭人害之人的执着,他仍然自是,仍存斗志,而迷幻中似曾相识的声音不啻当头棒喝,还要两败俱输吗?

《鸿门宴》最后的结局似乎在告诫所有迷恋于欲望的人们,人最需要的莫过于内心的宁静,只有真正得到饶恕的人才能平静的离去;而那些纠执于欲望的人们,最后的结果不过是两败俱伤,没有人会成为真正的赢家。由此而观,很切合基督教信仰的精神,世人都犯了罪,都是罪人,没有人能够自我解脱、自我救赎,人需要得到罪的赦免、饶恕,如此内心才有平静,人生才能圆满,但能饶恕、赦免我们罪恶的人却只有那从天而降、完美无瑕、甘愿代死的圣子耶稣,而不是如同张良那样一味自是、一意执着的人能够给予的,而张良这样的人更需要的是非人间的声音的棒喝,或许才能清醒、才会明悟。

若人生至此,你将选择何种棋局呢?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