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观教会大学历史 看今日高校症结:勿忘教育真正源头

北京林业大学建校60周年、华南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0周年、东北林业大学建校60周年……2012年,中国的大学普遍迎来60周年校庆。

随着众多高校60周年校庆的相继举办,1952年的那次院系大调整再度进入人们的视听。但不同之处在于,这是60年之后。60年间,教育伴随国家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的变化可以简单地用以下这些数字来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经历了一共38年的民国时期,38年间大学生总数是25.5万人,平均每年毕业大学生不到7000人。2011年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超过650万人,和7000人相比,翻了900多倍,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走向了大众化。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是好事,如果教育的规模发展和其质量相称,规模大就意味着顶尖的创新人才也培养得越来越多。

但目前我国大师级的人才太少已经事实,几乎都已在古稀之上。已逝者冰心、费孝通、马相伯,健在者杨绛……如果研究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这些大师,他们的学校分布,可以发现找不出最近几十年的人,找不到近60年来高校教育出来的大师。

规模越来越大,大师级的人才应该越来越多才是。如果按照比例,现在的教育规模比民国时期增长了900倍,现在培养的大师规模也应该是过去的900倍,才是按比例发展了。但现在不仅是900倍,连达到当时的大师规模都很难。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之后不断的横向移植,便造成了现在的体系。那么,1952年之前的大学是怎样的结构,何以在相较现在而言的小规模之下培养出众多的大师?

到抗战之前,中国一共有108所各类高校。其中民国时期的20余所教会是中国高等教育举足轻重的力量。教会在华办学经过20世纪初的草创阶段,到20年代已蔚为大观。燕京、辅仁、齐鲁在华北;岭南、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在华南;之江、圣约翰、震旦、东吴、沪江在华东;华西有协和,华中有华中大学、湘雅医学院,其辐射力基本上可以覆盖全国。

虽然这些学校规模一般不大,但个个起点都很高,教学质量和制度非常完善,所发的文凭全部来自国外。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比如资格比较老的圣约翰大学就是一例。

这所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大学,以“光与真理”为校训。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之雅称,创下了民国教育的多项第一,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上遥遥领 先。毕业于圣约翰的林语堂就是位体育健将,曾经在学校创纪录地一次上台领奖四次。多年后他仍对母校的体育教育津津乐道:“倘若说圣约翰大学给我什么好处, 那就是给了我健康的肺。我若上公立大学是不会得到的,我学打网球,参加足球校队,是学校划船队的队长。”

圣约翰培养了很多出色的高材生,还有张爱玲、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施肇基……一大批影响时代的学生。除此之外, 燕京大学的社会系和新闻系,齐鲁大学的农科和医科,圣约翰大学的外语和医学……很多名牌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影响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圣约翰是提前全面以英语授课,首开了中国教育史上英语教习之先河。1886年卜舫济长校后,将英语教学列为各科之首,并于1892年添设正馆;教授大学本 科课程。1896年学校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如金陵大学,从这所位于南京的教会大学走出来的著名校友可以说数不胜数,如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史家程千帆等。恰如胡适所言,民国时期的农业研究中心在南京,南京农业研究中心在金大。上世纪50年代在台湾农业界以“经济复兴”为号召的大部分骨干都是金大毕业生。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教会大学只在香港和国外才有,而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教会学大学,则相当陌生。而实际上,在整个20实际上半叶,中国的这十几所教会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中国融入现代文明,为教育和社会的现代化都居功至伟。这些教会大学培养出的学术大师的人数,学生的成材率,今天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望其项背。

“大学的源头在教会。”近日,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撰文称,“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跟教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从大学的起源、字源细述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的大学制度,现在广泛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大学的源头在教会

既然大学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位等级制度等等,源起西欧中世纪,无法也不可忽略的基督教会,那么,现代的高等教育制度想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甚至将来的大师,就不能一味看发展需求而“锻造”建设工具;对比现在于民国时期的大学建制,对比中西方大学教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