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基督徒要做慈善吗?

从过去到现在,基督徒基于基督信仰,带着爱和怜悯之心,在社会上成立各种志愿团体帮助遭患难之人(如穷人、寡妇等);建立孤儿院收养大量的孤儿,建立医院帮助生病的人,建造收容所帮助流浪的人……有的基督徒不解,圣经上没有明确的话语说你们要做慈善,那基督徒要为此投入时间和精力吗?

我们从圣经教导和历史见证来看,旧约圣经中有关允许穷人在田里拾麦穗的惯例、新约圣经路加福音里记载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包括耶稣基督的亲自教导“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这些教导都铭刻在早期基督徒的心里,他们也默默效法着这些行为。

施密特在《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一书里说,北非的拉丁教父德尔图良告诉我们,早期基督徒自愿地、毫不勉强地建立一个共同的基金会,在每月固定的日子或随时往里捐钱。(《护教辞》39)这笔基金用来帮助寡妇、身体残疾者、贫困孤儿、病人、为基督教信仰身陷牢狱者以及需要帮助的传道人,为穷人提供葬礼费用,有时还出资赎买奴隶。历史学家莱基说,每个基督徒都要将他收入的十分之一[1]用作慈善事业。有多少人捐出自己的十分之一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们都捐得慷慨大方。

早期基督徒带着博爱之心,牢记使徒保罗写给腓立比教会基督徒书信上的话:“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如公元五世纪,耶路撒冷主教西利尔“卖掉了教堂的财宝与饰物,以帮助饥饿的人。”并且当时不分基督徒或异教徒,他们是向众人行善,而且行善完全出于心甘情愿。

下面以基督徒的医疗和教育慈善工作为例,来看基督之爱如何借助这些信徒在世上彰显,同时也证明基督教不是脱离社会,而是积极参与社会关怀,努力在这些爱心事业中发挥着基督徒作为光与盐的作用。

耶稣不仅关心人的属灵生命,同时也关心属世的生命。马太指出: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马太福音423)他医治瞎眼的、瘸腿的、耳聋的、瘫痪的,甚至被社会弃绝、所隔离的麻风病人。基督徒则根据耶稣的教导,相信他们不仅仅是服侍病人,更是在服侍上帝,即因为上帝爱人类,所以基督徒必须彼此相爱,否则不蒙上帝喜悦

当条件许可时,基督徒开始建立医院。据记载,历史上第一座医院是由凯撒利亚的圣巴西尔主教于公元369年在卡帕多西亚建造的。此后,东西方的教会都为建立医院做了许多工作。这些最早的医院被称为救济院,它不但为看护、治疗病人,而且也为贫穷人遮风避雨,为外乡人提供住宿,甚至在病人恢复期间帮助他们学习一门无需特别技能的手艺。

世界各地最早的医院(包括中国的早期医院)都与基督教有着极深的渊源,他们的名称上都带有基督教的特征,比如圣约翰医院、圣母玛利亚医院、仁爱医院等等。这些基督教医院都是最早的志愿性质的慈善机构,医院里的医生与护士都是志愿者。

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因为被德国牧师西奥多·弗利德纳照顾穷困潦倒的囚犯的举动所感动,她冲破贵族父母的阻挠,前往德国学习护理技能。返回英国后,她全身心投入到护理事业中,用对基督的爱去帮助和照顾病人和垂死之人,并且为此终身未婚。她曾说:“能够成为护士是因为上帝的召唤,因为人是最宝贵的,能够照顾人使他康复,是一件神圣的工作。”1860年,南丁格尔在伦敦圣多马医院创办了一所护士学校,并将自己的余生都投入到医院管理和护士教育中。1912年,国际红十字会批准设立南丁格尔奖章,作为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奖。今天,有成千上万的护士学校,数以万计的护理人员,数以亿计的病人都受惠于她的精神。

基督教在教育事业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箴言书1:7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耶稣基督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也告诉跟随者要去教导别人,即“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早期的基督徒都是犹太人,犹太民族有重视正规教育的悠久传统,如早期的教理问答学校,培养出了奥利金和阿塔纳修等著名的神学家。

不仅在基督徒圈子,基督徒也在社会上积极做教育事业,基督教一开始就让女性和男性平等地接受教育;现今的公立学校理念首先来自于马丁路德的思想,路德当时相信,缺乏教育最终导致教会和社会的厄运,认为如果政府能把钱花在军队、桥梁、道路等建设上,为什么不把钱放在教育上呢?在普兰希顿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地游说了德国政府实施第一个公立学校系统。义务教育的理念也来自路德的思想,他认为国内领袖们应该迫使孩子们去学校接受教育,这一理念现今已被广泛接受。

大学的建立也和基督教密切相关,据施密特的观点,修道院就是大学的雏形,并且从整个19世纪来看,西方所有的大学都是作为基督教机构来创立的,不管学校是教法律、神学还是医学。欧洲的国家级大学,如牛津、巴黎、剑桥等皆起源于基督教。另外,盲人和聋人学校、主日学、中等教育、现代学院、大学以及普通教育都和基督教密切相关。

1949年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会大学,这些由传教士建立的大学起点很高,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传教士不仅仅是传播福音,还积极发展教育和医疗,比如传教士伯格理当时在贵州石门坎,不仅为苗族人创造了文字,还给他们建立学校,并且送优秀的学生到更好的地方深造,据悉,20世纪的上半叶,那里的毕业生,有很多考取过硕士生、博士生,其中有10多人曾担任省部级的高官。

基督教还关心流浪汉和垂死之人,如特蕾莎修女,孤儿、妇女、儿童、神经病患者和老人也受到基督徒的关注,如二十世纪中期的慈善组织——世界宣明会。世界宣明会的核心理念是耶稣基督的博爱精神,本着耶稣基督的爱和拯救,认同贫穷,受欺压,受歧视的人,呼吁人与人之间没有歧视和无条件的爱,让服务的对象感受到尊重和温暖。今天,世界宣明会已发展至埃塞俄比亚,加纳,阿富汗,印度,罗马尼亚,奥地利,玻利维亚,萨尔瓦多,墨西哥,以色列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约100个国家。现在致力于于社区发展和赈灾工作,帮助贫困儿童及其家庭,以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一书也写了基督教的慈善精神对我国的影响,“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教会在我国的社会服务工作也涉及这些领域,他们在反对妇女缠脚、倡导女子教育、反对吸食鸦片、提倡戒毒、兴办高等教育、出版介绍新知识书刊等领域的工作十分突出,社会改良的贡献卓著,受到众多赞扬。

当今社会,基督徒积极参与慈善和社会关怀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如教会积极参与抗震救灾,5.12”四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家庭教会纷纷行动起来。基督徒个人和教会不仅捐款捐物,而且还差派了大量的志愿者奔赴灾区赈灾。据估计,参与四川赈灾的基督徒志愿者至少达50万人次,占总志愿者的63%,基督徒捐款数额达113亿元人民币。

基督教积极参与社会慈善的事情太多了,根本无法一一细数,由此可见,基督教并非与社会隔绝开来,而是靠着耶稣基督的信仰,积极地将基督徒的生命力量在这个社会中彰显出来,从而去见证和荣耀上帝,尽管圣经上没有明确说基督徒要做慈善,但是主的话语分明告诉我们要爱人如己,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还有历史上这么多的见证,我们看到基督教对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都可以看到基督教鼓励慈善事业,而做这些,是基于基督徒对于真理的信靠,对于基督之爱的一种确信。

注:本文主要参考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一书 

[1]旧约里有三个十一奉献:1、归于利未人的十一奉献:(民18:21)包括圣殿献祭、橄榄油等的开销,大祭司的袍子比君王的还名贵,那时历史学家统计,每年圣殿收入是76000英镑,相当于76万人民币。2、怜悯的十一奉献:(申14:28-29),三年一次的奉献,文章中提到的十一奉献就属于这一个。3、庆典的十一奉献:(申14:23-24)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