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爱德沈展清牧师:首次亲历云南鲁甸地震救援

来源:福音时报
2014-08-27 11:15:00
分享与播放
爱德云南鲁甸地震救援(图:爱德基金会)

在爱德基金会的办公院落里,在撑开的白伞下,我们坐在棕色铁椅上,边喝茶边聊,周围草木葱茏,由于南京刚下过雨,空气凉爽干净,天还阴着,阳光偶尔透过云层洒下一片片暖人的光芒,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惬意和安适,灾区的狼藉和眼泪此刻似乎离我们很远。沈牧师分享了这次参与鲁甸救灾的经历和感受。她说:“经过一周多时间的休息,身体上的疲惫已经消失了,但每次想起在地震灾区救援的场景,内心还会涌起一阵阵担忧和焦灼。”

因为“巧”得以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

在鲁甸地震发生的前几天,沈牧师和爱德的同工带着江苏教会弟兄姐妹正在云南做探访工作,那段时间云南雨水很多,路况不是很好。恰好83号的时候天气还不错,他们就约好那天早上出发,前往永胜,大家的心情都不错。谁知道,车子还没出大理,就有人打电话问牧师们地震的情况,因为知道他们在云南探访。听到昭通鲁甸发生地震的事情,牧师心里一咯噔:怎么会这么巧。当时他们和基金会联系,还没有得到准确的判断说是否要去,但是从得知消息开始,他们就默默做了前往灾区救援的准备。

很感恩的是,他们去永胜的探访非常顺利,天气特别好,路况也不错,因此,他们比预计提前一个半小时左右到了丽江,那时,就基本上就确定了鲁甸地震灾区需要紧急救援的消息,从新闻报道等方面来看,这次地震虽然震级不算高,但是受灾程度相当严重。

沈牧师和同行的寇牧师结束在丽江的事工,回到酒店已经是夜里11点多,这时,两人也正式接到基金会总部的通知,第一时间赶到昆明待命。所以,他们立刻取消了从丽江回南京的机票,重新订了从丽江去昆明的航班,最早的一班是在第二天早上七点多。两人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九点之前飞机就顺利抵达昆明,一到机场,爱德云南地方合作伙伴,云南省政协主任就在机场等他们。爱德工作人员和地方合作伙伴当即就启程,驱车前往昭通。

因为地震紧急救援的特殊性,再加上两位牧师之前没有参与过救灾,从昆明往昭通一路,他们心里都很着急,不知道灾区伤害到底如何?我们到了那边可以做点什么?需要些什么……

救灾时寻找合作伙伴非常重要

在前往灾区时,爱德的合作伙伴云南省政协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引路和通过关卡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途中还遇到了去救灾的车辆和部队的救援车队,通往灾区的路非常热闹,一路上,天气状况也显得很“热闹”,一会儿晴天一会儿雨天,一行人经过了五个多小时的车程,才从昆明到达昭通。

此时,爱德的何文老师和李娟已经连夜从贵州赫章赶到灾区,同时,了解到当地火德红中学一个集中安置点急需粮食,他们就去到那里了解情况。爱德救援队到达后了解,灾区安置点已经快要断粮断水了。一个八百多人的安置点只剩下几袋大米,马上就要断粮了。

这个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了正在赶往灾区的第二梯队。于是,救灾物资采购小组和地方合作伙伴立刻开始联系当地粮油供应商,采购大米、食用油和水。当地粮油供应商负责人知道我们是赶时间去救灾,立刻调来工人,调配车辆,备好货物,装车。当然,为了保证采购物资的品质,采购组抵达供应站第一件事情就是验货和清点物资。一切就绪,第一批送物资的车队出发前往灾区。

“只是一口热饭,但对于他们有不同的意义”

与此同时,爱德基金会总部的同工也在第一时间进行呼吁筹款。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基金会所有的项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所以,平时根本没有一笔钱存放着,专门用于紧急救援。地震一发生,马上需要救援物资时,就需要马上做筹款,通过腾讯和淘宝等途径进行筹款,基金会在第一时间拿出300万作为紧急救援资金。在这个基础上,沈牧师和同工们开始了物资采购。

在到达昭通后,连水都顾不上喝,押着验过货的车队就出发了。“那时我们非常紧张,每个人都悬着一颗心,一路上,大家话语也不多,唯一的希望就是赶紧把物资保质保量送到灾区。”她说,因为供货商的企业是国营的,粮油价格也还算合适,她们就定下了这批物资。沈牧师特别讲到了米的价格,她说在云南探访的时候,她和同工们也购买了一批一千多公斤的大米,送给在山区居住的一群基督徒。牧师说:“我记得那时每公斤是五块两毛钱的报价,到了救灾时,我们也是向捐款人负责,所以就去了解这些信息,包括质量和价格,全部去看,他们也取了样品给我们,看完后就问价格,他们给的价格是每公斤五块一毛八,比当时购买的价格便宜两分钱,质量都还可以。供应商说你们放心吧,这都是我们长期供应当地小学的大米。正好是假期,所以他们仓库允许调配这么多。”这就是第一批物资的准备过程。

“我们觉得很感恩,第一批物资于当天晚上就送到火德红镇中学,保证了安置点人民群众的需要。”牧师回忆道。

据当时的震区快讯,由爱德基金会组织调运的首批云南鲁甸地震救灾物资,包括10000瓶饮用水、10000斤大米及600桶食用油,已于84日晚八点半安全抵达火德红镇,运至灾民安置点火德红镇中学。

爱德的第一批物资到达的时候,何文老师他们还在前面的村镇做物资需求的调研,物资到达安置点时,爱德的同工们一起找到了安置点负责人,在清点了物资之后,志愿者帮忙一起卸货,当时心里的担心暂时落下了,第二天的做饭不再是问题,“第一批物资送进去,非常及时,解决了这800多人,其实后来有人说是1000多人第一时间的吃饭问题。“那个时候尽管只是一口热饭,对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意义。”牧师说。

没有救灾就不可能看到那些场景、认识那些人

沈牧师还分享了她在灾区看到的一些场景、认识的一些人,她说没有参与救灾就不可能看到。他们在夜晚到达火德红镇,“那里没有灯,没有什么光线,拉了很多的帐篷”牧师说。火德红镇离震中还有一段距离,牧师接着分享,“那里没水没电,而且灾后的水不能喝,他们也不可能在灾后再回家拿粮食出来,人能逃出来就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壹基金当时送往灾区的帐篷给了灾民安生的地方,让他们不至于淋雨,但进到那个安置灾民的中学时,牧师看到了让她难以忘怀的一幕: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挤在一个伞下,大人、小孩算在一起,每个伞下有四五十人。“在那种环境下,根本不存在休息,其实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天空还在飘着毛毛细雨,有个能遮雨的伞就已经不错了”牧师说。那个环境非常嘈杂,有很多志愿者在,都是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往灾区,他们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陪伴。

卸完货回到昭通的酒店,已经凌晨1点多了,牧师说,那一天基本上没有吃东西,就一直在路上,“回到酒店也基本上睡不着觉,想着天亮后第二批物资的采购,有些什么需求,路和天气会不会好。一下子就进入那个状态当中,就只想着当地的需要,思维里再无其他顾虑。”牧师回忆说。第一天晚上,也没有村民与之交谈,牧师也没有时间去特意地和谁聊天,只是看到灾区的这种状况,还好有一个学校没有倒,学校的食堂和卫生间也可以使用,大操场上还可以搭帐篷。

接下来几天,爱德前线调研分队和物资采购分队默契配搭,先后又给灾区送去了5批急需的物资。在光明村参与救援的时候,牧师遇到一个妇女,她和丈夫原本在外省打工,因为地震,她就先回到了家乡照顾家里。那个妇女家的老人坐在一边,一脸茫然,路过的车队和行人也引不起老人的注意。这位妇女看到背包路过的牧师,就从帐篷边拿出来一瓶牛奶要递给她喝,对牧师说你们辛苦了,她还请牧师在一个小凳子上坐下休息会儿。看到这位母亲的热情,牧师婉拒了她递上来的牛奶,走近这家人,和他们聊了起来。她告诉牧师,自己的家就在路对面的山上,因为是20多年的老房子,质量不行,地震一来,房子全部倒塌了,什么东西都没拿出来,这不,现在,连孩子睡觉的小床都没了。“那个小姑娘很可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灾区的孩子们身上虽然脏兮兮的,但他们都很招人关注。”牧师说:“这小姑娘长着一头卷发,见到她的时候,妈妈给她打了两个小揪揪。我还在想这孩子挺听话。”

那个小姑娘的一头卷发从小就引人关注,她的妈妈没有卷发,因为老人家有迷信,说孩子长得和家人不同,会很调皮,所以一直不给孩子剪发,因此两岁多的孩子头发就特别长。那个妈妈还摸摸孩子的头,说如果不是地震,都该给孩子洗头发了,头发这么长又卷,还有灰尘,不洗的话不好打理。

可是,这位妈妈又开始自言自语地说:“去哪里洗,拿什么洗呢?家里的东西都在废墟下,连一瓶洗发水都没有。”了解到这些需要,爱德救援队在随后的紧急救援中,给灾区送了很多生活必需品,如:洗发水、牙膏、牙刷和香皂等,卫生保洁对于抗震救灾也十分重要。

据了解,此次地震中,当地很多村民遭受了二次受伤。在光明村,沈牧师遇到一个大叔,很热的天,穿着长裤,走路时一拐一拐的,牧师就问他是否受伤了。他给牧师看了右腿,发现他的整个小腿都是又紫又肿的,上面还有一道伤疤。他告诉牧师,就在地震的前一天,他骨折的腿刚接好,却碰到了地震,腿被石头砸了一下。他都顾不上去看医生了,只是担心自己的腿会不会因为二次伤害而造成终生的残疾,之前的手术做得很好,但是因为地震再次受伤,也没有办法。在他旁边有一个小山坡,在树旁边,放了一些简易的床,有一个从四川来的医生在那里,帮助伤患做一些简易的医疗救护。沈牧师得知,地震过后,当地什么都没了,只要还能走路,像大叔这样的情况,是很难进行及时的医疗救护的。

给四天四夜没吃饭的灾民送物资  救援车队走山路、超载、过大拐弯

天还没亮,但日历已经翻到了是85号,沈牧师他们就接到了一线救援队的信息,说前线物资的需求量很大,除了火德红镇的安置点,爱德的其余物资都是发放到村里,亲自送到村民手里,之所以这样安排,也是基于爱德的何文老师和李娟在当地调研需求后的反馈。

那几天,灾区几乎天天晚上下雨,道路破坏严重,同时,为了保证“72小时黄金救援期”的生命通道,送物资的路上交通管制很严。救援队想尽一切办法,组织协调,保证物资及时送达。那天参与运送物资的司机们让沈牧师十分感动和佩服,她也感恩上帝一路上的保守。

事实上,那天参与送货的其中一辆车的离合器是坏的,司机竟然开着这样的车帮爱德送了好几趟物资。“那个师傅技术特别好,而且他很淡定,车行驶在山路上,由于没有离合,经常失火,第二次送货的时候,得知这车没有离合,我都捏了一把汗。”沈牧师说,她还透露,第一天送物资时是超载,那个车在平时大概载重1.5吨,那天却拉了将近6吨的物资。“当时,所有的人都觉得多拉一点,赶在第一时间多送一点,没有人考虑很多,后面想起来都觉得好冒险,可是好勇敢”沈牧师激动地说。

据爱德的85日的救援日报,爱德救援队采购的第二批救援物资,包括4608斤大米、96桶食用油于85日下午1704分已到达火德红镇火德红村,已完成物资清点,正在发放给上大湾村民组、下大湾村民组总计96户受灾群众。第二批救援物资送达后,在搬运过程中,火德红村的村民们,无论是年轻的小伙还是上年纪的大叔都纷纷赶来帮忙,甚至还有孩子也过来希望能搭把手。村民们在爱德救援队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有序登记领取,每户都领到一袋大米(24kg)和一桶食用油(5L)。

值得感恩的是,第一次送货,粮油公司没有算运费。牧师认为,接下来物资能够顺利运送,和当地合作伙伴的参与与协调息息相关,还因为大家那种“单纯”的状态,每个人都因只想着救灾,想看到灾区情况一点一点好起来。

虽然道路的情况很不好,进入一些村落时,基本上就只剩下一条路,只能一直走到底,没有倒车和停顿的地方,前面会遇到什么情况,谁都不知道。为了多拉物资,爱德找了当地三个村民司机,虽然这几位师傅的家也受到了地震的影响,但是他们觉得这时不应该一直坐等救援,而是要起来为村民做点什么,这就给救援物资的运送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师傅们熟悉路,比如进村的时候要选择走哪条路,师傅们比外面的人更知道,尽管如此,前面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毕竟是前往震区,走的是山路,还下过雨,而且只有一条路。

86号,沈牧师和寇牧师分开了,沈牧师负责去鹊落村送货,据爱德救援日报报道,6号中午12:30,满含着淘宝网友暖暖爱心的第三批爱德鲁甸救援物资在鹊落村发放,这批价值12万多元的物资包括21,792公斤大米,10,000瓶矿泉水,每户村民可领取一袋24kg装大米和10瓶矿泉水。第三批救援物资是于5号晚上十点抵达鹊落村,并于凌晨搬运完毕。在鹊落村物资发放的过程中,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救援队员组织村民有序排队,户口本对照着花名册,签名、按手印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第四批由腾讯乐捐网友捐赠的价值5万多元的救援物资,957桶食用油、1248公斤大米、2030袋食盐、500瓶矿泉水,也已经在16:30的时候运达鹊落村,并由武警帮忙卸货。

而寇牧师所跟的车队遇到了状况,当时拉货的是那种6米多长的大货车,载重将近15吨,要到光明村。沈牧师说,哪怕是当地的人,也不知道进村的路被破坏到了什么程度,只知道很危险,但何文老师、云南省政协的人、司机和同工们都认为有必要冒一冒险,因为在光明村调研过程中,每到一处,听到的都是一个声音、看到的都是一种眼神:我们四天四夜没有吃东西了……

光明村的需求是爱德前方调研队队员徒步行走了5千多米了解到的情况。村民告诉爱德的工作人员,没想到还有人关注他们,他们中有些老人已经快不行了,他们都没想还会有人来送粮食。那个时候,救援队就想,物资都已经在离村庄不远的地方了,抱着试一试的信念,也要继续前进。

就在物资离村子很近的路上,另外机构的一个救援车坏在半路,堵住了通往光明村唯一仅有的这条路,所有车辆只能停下来,爱德的两辆救援车,本来是一前一后前往灾区,现在都被迫停了下来。所有救灾人员就下来,帮助推车,几个小时后,那辆坏掉的车才从泥潭里被推出来,那时已经是夜里两点钟左右,救援队也没办法往前走了。

那里没有灯、没有手电筒,只有车,在这样的状况下,往前走非常危险,又是大车辆,万一出现滑坡怎么办。牧师说,这一路上感受到上帝一直的眷顾和保守,救援车队就这样在半山腰露宿了一夜,天亮后看到的那一幕,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后怕。

他们发现,就在距离救援车大概5米的地方,夜里发生了泥石流,“用一个比较形象的,寇牧师喜欢讲的说法就是,你看,昨天那的玉米地还在山上,今天就在山脚下了。”沈牧师十分激动地说。就在那里,整片山滑了下来,如果当时救援队在黑夜里不被堵住,他们依然往前走,那一段路十分松软,车要是陷住了,又遇到泥石流,沈牧师更激动了,她说:“如果那样,不管是两辆车还是三辆车,可能我们的车也需要被救助了”。

凌晨四五点的时候,被堵住的车里的人一个也没睡,沈牧师跟的是另一个车队,早已经回到住处,但是一直担心另一个车队,因为一般在夜里,送完货车队会很快赶回,在夜里把另一批物资装好,司机们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他们都是火德红镇的,离昭通市区很近,第二天四五点的时候,牧师们会到镇上,差不多六点的时候,司机们再和牧师们会合。但那天晚上,沈牧师根本没想到他们会发生车子被堵住的情况。

当时,除了沈牧师回去等消息和联系新的物资,几乎其他所有的人都在那两辆车上。爱德那时就四个人,何文老师和李娟打前线,调研灾区情况;沈牧师和寇牧师负责押送物资,沈牧师去的是鹊落村,当天往返两趟;寇牧师押送的两个车同时前往光明村。夜里不到12点的时候,沈牧师已经回到了宾馆,联系后才知道寇牧师负责的车队被堵住了。

到了夜里一点多的时候,沈牧师就和寇牧师他们“失联”了,持续好几个小时,因为一些人手机没电了,一些联通的手机在山里没信号。沈牧师非常担心,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第二天,寇牧师送完物资回去,才知道怎么回事。寇牧师还比较乐观,分享说觉得当时也没有认为这很麻烦,只想到,怎么那个是救援队,车子还坏掉了,根本没想前面还有更大的危险。

那一晚,山上特别冷,大家只能挤在小车子里,你靠一会儿他靠一会儿,这样子度过了。差不多六点,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村民们过来,发现这种状况,才小心翼翼地推着车子,走过了最危险的地方,救援队才把物资发到了村民们手里。

88号,沈牧师第二次押送物资进光明村的时候,也遇到了非常危险的状况。在去之前,沈牧师就问开车的师傅是否还要走那条路,得到的回复是除了那条路,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寇牧师还挺幽默,不断地和沈牧师讲,要去看看前一晚车子被堵的地方,“我们在野外‘露营’了一晚上!”,沈牧师回忆当时寇牧师的话,“我说,你们那叫‘露宿’”,沈牧师一边笑一边说,讲到大家当时的心态还是比较放松的,只是希望能够更靠近震中一点,看看还能做什么。

在运送物资的时候,一般车队是5辆车,省政协的车在前面带路,负责通过关卡,也顺便看路况。当时车辆行驶在盘山路上,因为下雨,路上的泥沙都是松软的,路面上深深浅浅地有一些裂痕,所以车辆在行驶的时候,必须保证车轮在裂痕里面,因为如果压到裂痕了,轮子会陷进去。在这种路况下,车辆只能缓慢地行驶,小车在前面开路,装着货物的大车还要看路面是否够宽,不够宽的话要找石头、草或者其他东西垫路,以保证十几吨的车在通过的时候不会陷进去。

可是,就在发生过泥石流前后不到10米的路上,车队一连碰到了三个问题,这直接导致那天运动物资的拖延,原本一个半小时可以走完的路,整整花了5个半小时才抵达。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急转弯,“我后来都对这种开大货车的司机有一种很崇拜的感觉”,牧师笑着说,因为开大货车的三个师傅中,两个司机年纪都非常小,其中一个23岁,一个28岁,另一个年纪稍长,刚开始他也是带着孩子,可能考虑到危险就把孩子送回家了。小小的身躯要驾驭十几吨重,6-7米长的大货车,拐过一个只有45-60度的急弯,而道路的宽度只有车身那么宽,司机一不留神,车子就会滑到悬崖下。

沈牧师说,当时在前面开路的车是越野车,它都拐了好久才顺利通过,在车里的人都下车了,懂路的人在前面指挥。她一边讲一边用手在笔记本上比划着,想尽力描述那个弯道有多大。那条路上满了黄土和沙,边上是一个大悬崖,这个弯拐过去后还有一个弯,只是弯度稍微小一点。而过前面的那个弯道,必须一次通过,直接拐到另一条路上,不然会出很多问题。

牧师回忆,她当时坐在开路的越野车上都有一个错觉,车子在拐弯的时候,想着车子怎么开到山崖里去了,因为车轮子是贴着路边走的,能看到的那一边就是山谷,那个车速又有点快。这是一个直觉的反应。牧师笑着说:“当时我说出怎么车开到山崖里去的时候,旁边的司机还说你这人怎么这样,讲这个是在说连越野车通过都难,可想而知当时的情况多么不容易。”

前面两辆大货车都顺利通过了,第三辆车滑了一下也过了,可就在不远处,一辆救援车坏掉了。那个车没锁车门,水也没卸就放在路边,救援队就只能下去推车,其中一个人在前面把握方向盘,前后挪动了好久,终于弄出差不多一个车身能过的位置,但周围的田埂十分松软,沈牧师去踩了一下,上面的石头马上滑落下来,牧师觉得不行,不能过。怎么办呢?一路人在想办法弄车,挪位置,牧师和另一个人用石头填出一点路来,差不多的时候,载着油的车上的司机说看看能不能过,他虽才28岁,却已经有15年开车的经验。牧师说:“后来有一次我就忍不住了,在装货的时候我就问他,你怎么可能开15年的车,我不相信,他说,‘我13岁的时候就开了拖拉机,然后开了面包车、小货车,我现在可以开大货车。’他说已经开了六七年的大货车了。”沈牧师不禁感叹:“真的是他们这种技术和信心,和本身自己对村里面人的热切的负担,让他们在这一路上冒了很多的险。”

“你是不在现场,很纠结,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你过,还是不过,不过三个车都堵在路上。”讲到这里,牧师愈发激动,从她的语气和表情中,似乎能看出她当时的担忧和纠结。第一辆车顺利过去了,“大家都非常高兴,感觉像表演杂技一样。”她说。第二辆车也顺利通过了,问题出在第三辆车身上,它的马力没有前两辆车大,还装着米,又长,在过那个非常大的坡时,车轮就陷进去了,什么办法都没有。

“我都下来帮忙推车了”,沈牧师说,那是十几吨重的车,很多人都在推,但是没办法推动,还越陷越深,车身都开始倾斜了。

几十个人合力  将十几吨重的车从泥里推出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突然来了一帮村民,“他们真的好可爱”,牧师说。其实那些村民早就知道爱德要送物资过去,爱德承诺当天会送到,让他们有饭吃,村民们就在那里等待。就在车子陷进去没有办法的时候,来了二三十个年轻人,“我真的不知道当时这些人的力气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十几吨的卡车,就是在几十个村民和救援队的合力之下从泥里推出来的。”牧师说,“我当时真的难以想象,四天四夜没有吃饭的村民,他们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量,如果当时没有村民来,我们那辆车在那天没有办法过。”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很感恩,另一方面,他们确实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其实,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那种迫切,在他们的行动中已经让人看到了。你真的不需要看到他们流着眼泪和你哭诉,就已经看到了,有好多人整身都是虚汗,你知道吗?全身都湿透了,可想他们使了多少的劲儿,用了多少的毅力来帮助我们把车推出来。”牧师继续讲,村民们把车推出来后,还帮忙卸货,一直到了中午12点多,才真正把物资安全送到光明村里,历时9个小时,那天是88号。

按照名单发放保证物资都发到需要的人手里

2社、4社、5社和住在山上20社的村民都非常热切,早早地就在村口等着救援队的到来,等着卸货、拿物资,然后回去做饭吃。爱德同工分工非常明确,何文老师和李娟一直打前阵,负责和村支书等人沟通,会告知何时来多少物资,并让村支书统计村民名单,然后按照名单来发放物资,每一个领物资的人都要签字或者盖手印,支书还要代表村民清点物资,之后才能根据花名册发放物资,这保证了每个物资都发放到需要的人手里,很多村民非常感动。

在光明村的时候,有一个小伙子跑过去告诉沈牧师:“这么多来救援的机构,爱德是做得最实在的一个!”也有其他的救援队,他们将水拉到灾区,也不知道是谁捐赠的,司机将水卸到路边就直接开车走人了。有需要的人会自己去拿,瓶装水被扯得乱七八糟,有些小孩子拿到水也不知道珍惜。

沈牧师见到了一个场景,就在他们发物资不远的地方,乱扔着很多半瓶的水,一位老主任还说:“怎么这么浪费,这些孩子们!”说完就把半瓶水拿起来洗手,牧师对他说:“你好可爱!”她笑着继续讲,“因为我们都是半身灰……老人家看到这么多随意丢在路边半瓶水,就觉得非常浪费、可惜,所以拿起来洗手,这个让我印象很深。”沈牧师讲这个事情,也是在强调物资要切实发放到需要的人那里的重要性,不然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年轻人积极起来参与救灾

在光明村的时候,牧师也趁机到处走走,她认为,最不能接受地震发生的是中年人,年轻人也悲伤,但是没有失控,小孩子还不懂发生了什么,只要妈妈在身边他们还是很乖;老人家呢,他们的反应也让牧师感到意外,因为她看到好多老人家,帐篷里面就他一个人,他自己在那边吃东西,没有人说话,好像老人家也觉得这事件和他关系不大。唯一不能接受事实的是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的人,因为他们家里还有年轻的儿子、儿媳,原本还有一份产业和能维持生计的事业,家里还有老人需要他们照顾。当地震发生后,家里什么都没了,他们不知道怎么重新给家里带来希望,或者重新去恢复家园。

牧师分享到,其实你根本就不需要主动找他们交谈,他们知道我们是来送物资的,马上就会跑过来和救援人员交谈,告诉他们地震发生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还好谁当时在哪里、躲过了一劫。沈牧师在光明村遇到一个村民,那人能描述出很多细节,地震发生时,她还在地里干活,感觉地在晃,后来才意识到是发生了地震,儿子在屋里,还好那时孩子已经跑出来了,只是家里的东西都来不及拿。老人都在院子里,儿子、儿媳和孙子都跑出来了,“可惜家里的猪没了”,那人和牧师说,沈牧师笑了。一些人在讲的时候,情绪会不自觉地就失控。

但与那些陷入悲伤的人不同的是,年轻人反而积极地起来救灾,他们好像不那么容易被打垮,他们在此次救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在昆明打工的小伙子,一听说家乡发生地震了,就连忙赶回去参与救灾,骑着摩托车的时候碰到了爱德的人,他就骑车带领爱德的人去了解情况,和当地村支书沟通。还自发地帮助何文老师和李娟调研,这给了爱德很多帮助。

在光明村的时候,沈牧师看到沿路基本上没有好的屋子,地基也陷下去了,所有的村民都住在外面的帐篷里。当时她背着包,又是大热天,皮肤被晒得生疼,“好像皮肤要掉下来的感觉”。牧师说,一个小伙子路过的时候,就会停下来问是否需要载她一程,牧师当时没有需要,如果是有需要的人,他们会给你很多帮助。

牧师认为,年轻人积极起来参与救灾是很让人很受安慰的事情,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这群人能迅速投入“战斗”,这对于救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毁灭性的破坏过后我们能做点什么

沈牧师去过离震区最近的地方就是光明村,而这个村庄和受灾最重的地方龙头镇就只隔着一个峡谷。尽管只是6.5级的地震,但是给当地造成的灾害是非常大的。因为爱德的何文老师参加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救灾,何老师的感觉是,鲁甸地震的受灾程度和玉树地震是差不多的,该倒塌的房子都倒塌了。对于一个小村庄来说,地震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一切的生产必须重新开始。

牧师还回忆,当他们在路上送物资时,看到对面的一座山只剩下了一堆黄土,山顶像被削掉一样,而在山谷下,是一个有30多户人的村庄。因为泥石流和地震,整个村庄就这样被淹没了,无一人幸存。

当地的一个医疗救护点是在山坡上,路上都是石头,牧师穿着球鞋,走起来不太方面,她就走在引水渠边,一条很窄的道路。走到一半的时候,发生了一次余震,后来查了是3.5级。当牧师晃过神来,她看到远处的一个村庄有很浓的黄烟,还问村民怎么那里着火了,村民很淡定地告诉牧师不是着火,而是房子倒了。牧师当时很吃惊,3.5级的地震都能让房子倒了,她才知道,当地的房子都是用土糊起来的。牧师沉默了一阵,只是看着山谷里的烟雾,看了很久很久……

等待发放物资的间歇,有人饶有兴趣地总结起爱德参与这次救灾的几个第一,爱德是第一个到达灾区救援的机构,比如爱德的何文老师,他是连夜赶往灾区,去到离震中最近的地方;第一个给灾区送去米、油等物资的机构;也是第一个把物资落实到每一个灾民手中的机构,因为有些村民反映,有些机构直接把物资给了村支书后就走了,这些物资最后是否发到老百姓手中,谁也不得而知,说不定就囤积到某人家里了。

沈牧师还分享了一点,她觉得很重要,就是,爱德是第一个有教会背景的机构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参与救援。她很少讲爱德有教会背景,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她是牧师。沈牧师认为,这也是让灾区的人知道,在很困难的时候,教会的人和他们在一起。

地震过后一周,爱德基金会第二批参与紧急救援的同工抵达鲁甸,沈牧师和寇牧师也将启程回宁。就在昭通机场,他们和所有当天准备乘机的人为地震受难者默哀,为鲁甸祈福。他们当天从昭通经昆明转机,平安抵达南京。沈牧师说,紧急救援的时候,全神贯注都在灾区,没有感觉到累,但,当得知自己要回去,那种累的感觉瞬间就出现了。在飞机上,她都不知道空乘什么时候送的餐,只是一坐上椅子,闭上眼睛,就睡着了……参与鲁甸救灾的工作暂告一个段落,我们也祈愿地震所带来的影响早点过去……

因为是第一次去到鲁甸,也是第一次亲历地震灾区,沈牧师他们了解到,鲁甸当地还有许多的需要,除了灾后重建家园和房屋,我们还应关注到心灵的重建和人们对福音的需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