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教会一直在探讨基督教如何中国化的问题。在无锡基督教堂文化馆开馆仪式上,江苏神学院副院长张克全牧师联系当天举办的圣经展览提出,圣经、赞美诗便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一个成果,并借此阐述了自己所理解的基督教中国化。
作为一名教会历史学老师,张牧师认为从整个中国教会史看,基督教中国化最早就是从圣经和赞美诗的翻译及写作开始的。经过数十年发展,在思考如何展现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应该具有的新形象的教会建设问题上,圣经的研究和赞美诗的创作可以被当做一个新的契机和平台。
张克全牧师针对以下两点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一、什么是基督教中国化?
对于这个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基督教中国化,主要是从基督教会来讲的。即福音如何藉着中国文化来传达给教会之外的同胞。张牧师打了个比喻,如果福音是一个孩子,他降生在中国,就需要穿上中国人的衣服,以中国式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我们中间,这样才能被大众所接受。
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使用传统文化的元素,或者发展当代新文化,中国教会都可以进行思考并运用在教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如教堂建设、事工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
张牧师提醒到,教会的存在不是为了教会本身,它是为了人群存在,为了上帝所爱的这些人而存在。这是我们一定要牢记的一点。因此,教会必须以所在地区的人群为服务的对象,围绕他们的需求,如何接受福音来建设教会,这样的教会才能蒙神的悦纳,也得众人的喜爱。
“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个,只是以自己的标准,而不考虑教会之外的人,也不站立在上帝和圣经的根基上,我们就落入了极大的危险之中,”就像一个人,最大的问题是自私,不能否定自己。而基督教中国化,恰恰就是摆脱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以服务人民的需求来推动教会各样事工的建设。
这不是情愿不情愿,而是教会史已经这么真实的发生了。基督教中国化,不仅仅是教会客观的追求,也是所有对福音有真正负担的基督徒内在的需要。把教会建设成中国人能够接纳的教会,得到他们的接纳,重新与教会和好,也便是重新与基督和好。
离开基督教中国化这个大背景,很多人就会不理解,圣经、赞美诗不就是书吗?为何要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还有资金呢?这就需要回归教会建设,从长远来看这件事情的意义。
二、如何看待教会史的传承?
张牧师指出,无论是中国人、犹太人,还是基督教的传统,都是非常注重历史传承的。他从两个层面进行了相关探讨。
首先是传承和创新。没有对历史的传承和经验的挖掘,就不可能有创新,对基督教来说,基本的信仰不会变,但神学思想会变,表达形式会变,教会的形式和路径也会变。但唯一肯定的一点就是,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
其次就是速效和长效。在教会中,有一些事工是立竿见影的,有一些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价值,有时候难免会怀疑做这个有没有价值。这就需要在长效和短效之间进行平衡。教会不是个人的,而是所有弟兄姐妹的。所以需要常常就一些事工和大家报告、沟通。对于一些长效事工,最好的宣传便是参与,多学习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