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神学院老师:今日中国教会最大的特点是“匮乏”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今天的中国教会,我选择“匮乏”二字。这种“匮乏”和当今社会、文化的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不乏优秀的神学教师以及作品,还有很多已经拿到各种学位、文凭的牧者,但都无法掩饰其“匮乏”的实质,那就是对信仰的颓靡和使命上的缺失。

中国教会,我们所面临的是一群“饥饿的儿女”,而牧者的“匮乏”也让他们成了信仰上先天性的“匮乏”,如此,也注定了他们的信仰起点是很低的。

今天在中国教会占主流地位的五零后、六零后的牧者们,无论是受神学教育还是文化教育,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即是一种物质上和信仰上的双重饥饿,只有他们的个体生活和信仰经验是相当丰富的。

今天的中国教会,也不乏兴起了八零后、九零后的牧者,但他们的信仰更多的是缺少反思,对讲台的侍奉,技巧的追逐让他们失去了领悟其深层意蕴的耐心。因此,在似乎一派繁荣的景象之下,掩盖的其实是浮躁。

由于对信仰的颓靡和使命上的缺失,我们的信息不断地在重复着,甚至整个中国教会都如此。名声在外,期盼已久的牧者来到,也是如此。就是一种不断重复的叙事,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因此说,整个中国教会,在一派喧闹的背后,深层次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对圣经本身思想性的匮乏以及稳步前进的信仰灵命的匮乏。这种匮乏,就使得我们的讲台信息出现一种匍匐状——貌似很接地气,却失去了抬头仰望的机会,更失去了培育和引领属灵生命的使命。

客观地说,无论是就整个神学院校或教会的牧者而言,是有深度的,也是有广度的,但唯独缺少了高度。而这种高度,是由个体的属灵生命所决定,并非几次研讨会或发表几篇论文、讲章就能解决的。

一次,神学院来了一位美籍华人,也是金陵校友,大家对此期望很高,通知了很多信徒在等待。结果,他所带来的信息不外乎诉说海外教会的种种不堪,而自己却是如何的优秀。最后还强烈推荐自己写的三本书,在某一省两会出版。叫他送,他不送。院长碍于面子,买了130套,想要卖给学生,学生都不要,最后只有院长自己买单。感觉就像在搞传销,他赚了,我们赔了。

真正有属灵生命的人,就像摩西一样,一定是经得起信众的反复检验;并且,会对信众产生一种不可抵抗的崇高魅力,还有留在信徒心目当中不可以磨灭的切身帮助的记忆。

今天,我们的教会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有生命影响力的人。他的信息,不是好似标准化上产线上下来的产品——这样的信息越来越长,越来越趋势、越来越功利!他的信息,就是他生命的彰显,是一种属灵的伟岸!

生活中的“土豪”与“贵族”是有着不同的境界,信仰中的“土豪”和“贵族”,同样有着本质的区别。真正信仰的高度,只有牺牲,那就是十字架!

有着这种信仰高度的人,听他的信息,每一次,都是一场灵魂之旅,是一场与神的对话,而非一种智力的测验。技巧上的用力过猛,必然严重损害神与人对话的默契与流通。

神话语的信息,是养育神儿女们属灵生命最重要的土壤,如果这个土壤是贫瘠的,怎么可能养育出富有属灵生命的接班人?如果这些接班人的属灵生命是萎顿的,又怎能期待整个中国教会的复兴?抑或屹立于世界?

本文转自作者博客。原文:稳行高处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