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到城市——记我的一次海南短宣之旅

作者: 夜莺
来源:福音时报
2016-08-17 14:56:00
分享与播放

几个月前,我在团契的一次聚会中观看了一段有关宣教士的视频,里面的一连串数字令我刻骨铭心: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是福音未及之民,有超过一半的土地是福音未及之地,而只有百分之一的基督徒带着神的使命去到这些福音匮乏的地方,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资金被用于拯救这些从未有机会听到福音的灵魂。

当时我仿佛看到一个异象: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为了日益紧缺的工作岗位而挤破了脑袋,而神的禾场上有成千上万空缺的岗位却无人问津。我想把这次暑假短宣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分享给在主里支持我、为我祷告,也是我所爱的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愿父神以恩典,仁爱,信实大大地祝福你们。

在回顾我的HN短宣之行以先,我想说说出发之前我对这次短宣所有的期待:1. 我期待有智慧有责任心地担当起自己的职分,不拖团队的后腿;2. 更多地经历神的恩典和信实;3. 经历更多来自神的关于宣教的感动。

这次短宣可以说是我人生第一次带有使命感的宣教之旅,出发之前我便抱有极大的期待以及沉重的负担,各种各样的担忧和预先的设想充斥着我的脑海,加之筹款一开始也毫无眉目,于是提前二十天左右我就一直为此祷告。随着出发的日子渐渐临近,心里的烦躁和不安开始增多,也曾一度对自己的梦想和宣教的决心感到质疑,于是在神面前流泪祷告了很久。

7月15日凌晨三点,我们赶去火车站搭乘凌晨五点的火车,这次的短宣之行自此开始。

在乡村

7月16日,在HK的教会住了一晚之后,一大早我们便坐大巴赶往WN市的NQ镇,在那里,我们将要于当地一位H姊妹的家中度过为期一周的乡村生活。

刚见阿姨时,只觉得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黝黑的皮肤,粗大的嗓门,笑容满面,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后来交流之下才发现她的见识广博,阅历丰富,思想进步又有高度。

从阿姨口中得知:HQ镇这里的居民思想传统落后,尤其是婚俗更是古怪,90%以上的人都是未婚先孕,要结婚必须先怀孕,因为他们害怕骗婚。这样的婚俗使得婚姻的神圣荡然无存,双方的结合一开始就建立在不信任之上。宣教的工作在此地更是困难重重,不要说是不信主的外邦人,就是信主的基督徒也阻挡福音的传播,太多太多失丧的灵魂眼睁睁地从福音的救恩下流走,太多太多好不容易得救的灵魂又再一次失丧。

阿姨说:“忍耐是最大的祝福。”不仅仅是对不认识神的外邦人,对一同服事的弟兄姊妹也是如此,她做了无数次接待,面对不同的人,需要适应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忍耐是最好的方式。这些话,成为我之后适应这里生活的一剂良药。

说实话,一开始我很难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屋子里永远飘荡着一股鸡屎味;没有洗手池,用水、洗衣都很不方便;每次去卫生间还得穿越遍布“地雷”(鸡屎)的鸡圈;晚上洗澡也没热水;饭菜也不很合胃口······一一罗列出来我自己都惊讶居然有这么多。我吃惊地发现自己很难适应这里过低的卫生水平。

在这儿的第一天晚上,是我整个短宣过程中最为低迷的时期,晚上赞美的时候,无数的问号充斥着我的心:如果将来我以宣教士的身份去到那些生活贫困卫生条件过低的地方,我该有多么痛苦的过程才能适应啊(今天我想起之前读《非洲之父——李文斯特传》时,还真从来没注意过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多么恶劣,也许好几周才洗一次澡)?如果我在宣教过程中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和无法忍受的绝望与孤独,我会怎么办?我会甘心在这么贫困的一个小地方待上好几年,长期承受落后的生活条件和文化吗?主啊,我能守住你的道吗?我能像李文斯特那样在非洲一待就是十年,甚至喝带有昆虫和动物粪便的水吗?我能吗?我更担心当我“侥幸”胜过这一切,将来面对那些后辈时,我不会带着骄傲和轻视他们的心吗?我不会腹诽“根本什么也没经历过也敢说大话”吗(现在想想当时这样的忧虑确实想太远了,但当时的真实想法就是这样)?

那天晚上,我向主流泪祷告:主啊,要成为一名宣教士,所要承受的是多么难过啊,没有一道坎能轻松安然的度过,我只能紧紧抓住你的应许,一步一步地捱过去,或许过程会有趣得多,求你赐给我刚强壮胆的心,让我胜过这一切。

第二天早上一起来,精神依然萎靡,再回想昨天一天在这的经历,我又开始为过低的卫生条件而烦恼,但神告诉我:神所分别为圣的,你不可视为不洁。于是我决定学会忍耐。

这天是星期天,我们去了阿姨所在的锡安山教会礼拜。这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家庭教会,来聚会的弟兄姊妹三三两两,老年人居多。来这里之前,我们就了解到,因为缺乏愿意摆上自己的年轻人,何阿姨必须一手操持会内的大小事务,常常让她力不从心。

聚会在一个隐蔽于丛林的小房子里举行,从窗户往外看,可以看到阳光从碧绿的枝叶缝隙间流泻下来,在屋内的地板上印染出美丽的花斑,实在是妙不可言。在这样的密林里聚会,最让我担忧的是蚊虫叮咬,然而父神似乎是怜悯我昨日一夜忧思,神奇地为我抵挡了一切蚊虫的骚扰,整个聚会我体会到无比的喜乐和自在。而这一天最大的惊喜来自L牧师的讲道,原本以为在乡野之地得到的信息会是寡淡无味的关于信仰的强调,没想到L牧师的讲道非常深刻又活泼,他谦逊又幽默的谈吐令我为之折服。可见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神的工人若靠着主,便能口吐最能打动人心的真理,这与教堂的装潢是否华美,教会的人数多寡如何没有丝毫的关系,一如神的爱,即使是这样简陋杂乱的一间丛林小屋,也丝毫不能阻碍阳光穿越重重树冠射进屋子,暖暖地照耀着每个虔诚的信徒的心。

这天结束后,我发现自己有点喜欢上了这个虽然阳光很毒辣但常常微风吹拂的小镇,在鸡圈旁边用直径一米的面盆洗衣服也很不错啊,每天早上听着鸡叫声起床似乎也成为一种带着乡土味儿的情趣。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变得忙碌起来,因为为期三天的儿童夏令营拉开了序幕。第三天一大早,大家就开始齐心布置我们的夏令营场地,吹气球,支棚子 ,用绑着气球的绳子拉成充满童趣的围栏,还有支在路边的贴着海报的木板,一切就绪后,原来毫不起眼的乡村商店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孩子们的乐园。一开始没有几个孩子来,我们精心准备的场地显得格外冷清,这时候,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候神奇妙的带领和预备。现在想想,那真是尴尬又漫长的一个小时,但父神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孩子们一波又一波地来了,甚至第二天第三天一直有新的小朋友来到我们中间。现在回忆起那三天,快乐与疲惫便一同涌上心头。

一开始大多数小朋友都很害羞,眼睛大大的YS都不敢站起来自我介绍,六岁的XX紧张得不敢说话,一年级的JL虽然生性腼腆,但很乖巧懂事,率先做起大哥哥来。最让人头痛的是“四人帮”(我们私下里的戏称,虽然不太合适)——四个人小鬼大,调皮捣蛋的小男孩,老师的话一句不听,分发零食的时候倒冲在最前面,而且接人待物蛮横无理,毫无礼貌可言,有时候被他们气的真想好好教训他们一番,但对无知的孩子发怒气是缺乏理智的,于是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强压住内心的怒气,严厉地教导他们要有感恩的心,对老师要有礼貌,对同学要有帮扶的心。

每一天,我们一起学唱歌跳舞赞美神,一起画画送给妈妈,一起吹气球,一起学武术,一起折千纸鹤,一起吃西瓜来学会彼此分享…小孩的世界是如此简单,如此单纯,他们可以因为一个魔方专注一个下午,可以因为一个气球高兴老半天,也喜欢自我感觉良好地装成大人的模样(“四人帮”似乎对做大哥很憧憬)。每天他们临回家时转身对我们道一声“老师再见”的时刻,是我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每个夜晚,我们聚集在餐厅的圆桌前举行“圆桌会议”,将今天感恩的事和工作需要改进之处彼此分享,也共同见证今天孩子们有怎样的成长和改变。直至今日,那些夜晚里大家共同分享的细节还历历在目,每一位弟兄姊妹所表现出来的爱心都深深地激励着我。在三天里,大家都尽职尽责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讲课的老师带着极大的热情与童心和孩子们亲密交流;负责后勤的弟兄姊妹在下课后一刻也不停歇地分发零食和水果;平时温柔的姊妹在“四人帮”面前扮演起“严母”的角色,严厉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幽默风趣的弟兄则负责与这些小淘气包打成一片,事后好安抚他们受伤的心......我第一次深深地体会到像肢体一样合一是怎样的感觉。从前的我,一旦热心于某一件工作,就恨不得靠自己的努力将它做到最好,加之身边的同伴无法付出与我同样的热心,我便愈发觉得自己付出的太多,也愈发看轻别人的付出。然而这三天让我明白了:身边的每个人的热心都远超过我所想,只是他们付出的方式不同,有的人做的是人前大费精力的工作,有的人则是在人后默默的付出,而他们所耗费的精力分毫未少。身处这样的团队当中,我当怀感恩的心,感恩我的每个同伴默默地支持,感恩我们的父神与我们同在,将我们紧紧相连。

三天的夏令营时光很短,但又格外漫长,因为这三天确实发生了太多太多:我们和二十多个孩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我们带领了二十三个孩子做了决志祷告——虽然大部分孩子还不太懂;我们也终于收服了“四人帮”——见证他们一天比一天成长......虽然在夏令营之后的家访之行并不顺利——这地的人们(孩子的家长)大多怀着刚硬的心,冷漠的态度让我一度情绪低落——但我真的很怀念在阿姨家的那一个星期:门前的椰子树,凉爽的穿堂风,阿姨每天像妈妈般的唠叨,弟兄姊妹饭桌上的玩笑,孩子们的笑容,成为我回忆里最美的剪影。

在城市

从NQ镇回到HK,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们基本上都在HN大学行走祷告以及随时随地传福音。

在HK的日子虽不及乡村生活那样富有情趣,却惬意许多,住进了生活设施全备又现代化的宾馆,一下子又融入到充斥着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中。然而生活条件的好转并没有让我们轻松几分,在大学里传福音着实比我想象的要费心费力。

每天为了躲过日晒的高峰期,我们只能在上午和下午四点之后走上禾场,但即使是这样,若不刮风,炙热的太阳也足以叫我们不出百步就汗流浃背。而且H大校园面积广大,在广阔的校园里寻找福音对象,又是对脚力的考验,刚进入H大的时候,真是东南西北摸不清方向。好在神一开始就对我们有奇妙的带领。

在最初GZ出发来HK的火车上,我们就认识了一个H大的大学生,他虽然身有残疾,但为人善良热情,在火车上耐心地聆听福音,并真诚地和我们分享交流,在火车上十二个小时的友好相处使我们成为了彼此熟悉的朋友。第二个星期我们来到H大之后,为了不过多打扰他,本来计划在最后一天约他出来见面。然而神实在是恩待他,也恩待我们,我们在H大的第一天就有一个小队(我们一共九个人,分为三个小队)偶遇了他,接下来的一周我们的三个小队又分别在这偌大的校园里陆陆续续偶遇了他好多次,这真是难以想象的巧合。多亏了他的带领,我们用最短的时间熟悉了校园并确定了几个寻找福音对象的主要场所。感谢主,祂为我们预备了这么有力的一位帮助者;更感谢主,祂最终也亲自拣选了这位可爱的朋友,神的恩典实在是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便带着神的祝福在校园里行走祷告,随时搭讪陌生的学生将神国的真理向他们诉说。现在回想这几天的经历,真像是对我的一次传福音特训,我从未体验过如此频繁的不间断的传福音生活。

踏出第一步对我来说是最难的。漫步在图书馆的书架之间,我苦苦思索着如何去接触我的第一个福音对象,正当我在心中默祷时,书架上的一本书映入眼帘——《沃顿商学院成功学,随手翻开一页,标题就是“无力的表达更有力量”,意思是有时候与别人交流时,更多的示弱,表现自己的不确定,将答案依托在别人身上时,别人会更容易与你坦诚交流。当时觉得好奇妙,心中豁然开朗,后来我就怀着谦卑恭敬的心去与别人交谈,没想到出奇的管用,我想神的信实在此向我显明了。

打开了交流的局面,另一个现象自然而然的进入我的眼底——那就是交流了很久的对象在听过我满怀感动的福音分享之后却鲜少有感动想要接受救恩的,他们大多是把这样的分享当做故事——好一点的当做从未涉及的知识领域——来领受,他们怀着好奇又心存疑虑,有的也非常赞赏基督教信仰,但他们很少会把这样的信仰联系到自己身上,因为他们还未亲身经历神的爱。一次又一次的撒种却鲜少有果子结出,不免令人灰心丧气。然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也得着了不少有关传福音的真理。                         

原来我们和一个人分享福音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看着对方信主,收割的时刻固然很荣耀神,但那只是神对他信主前的生命带领的最后一步,神安排由你来完成,而在你之前,有过一批又一批的工人在撒种,浇灌,施肥。在福音对象信主前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人来帮助他扶持他,每一个阶段做工的工人所得的工价都由神来定,并不是说成功带人信主的就多得工价,刚刚将福音带进他的生命的就少得工价。

而且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是带着爱心和诚实去与一个陌生人建立真实的关系,万万不能把带他信主当做我们靠近他的目的。我们基督徒之所以传福音,是为了去祝福他的生命,我们最重要的目的是祝福,而不是劝说。这样看来,我们的每一句话,不论与福音是否有直接的关系,都是带着祝福的属性,即使最终也没能将福音完整地分享给他(若他拒绝听福音),我们也已经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的生命已经因为我们变得不一样了,即使他依然刚硬,坚决地拒绝,但他又多了一段与基督徒交流福音的回忆,这是非常大的祝福。

所以在分享的时候我们存在什么压力吗?我们所追求的果效存在什么意义吗?当我们长期无法带领人信主而灰心丧气,恳求神能让我们结一个果子时,这和在秧苗地里插秧的农夫恳求上帝赐给他一棵麦子有什么区别呢?时候未到,地里能长出麦子吗?耐心等候的心何等重要,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神所命定的时间,避免徒劳无益的忧虑和焦躁。存着祝福的心,再干旱板结的土地,我们也有信心翻出湿润肥沃的好土,让福音的芥菜种生根发芽,一切尽在神的手中。 

事实证明,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在H大的第一天,我就接触到一个对福音满怀热心的女孩子,她在遇见我们的前一天晚上,就感受到来自神的奇妙的感动,在和我们交谈后,她由心发出一种喜悦和热情。虽然后来她因为预备考研产生的压力以及对神还不够深刻的认识而选择暂时不做决志祷告,先以慕道友的身份去认识神,但我相信,神若要拣选她,就一定不会落空。最后临走时我们以朋友的身份互相告别,今天的我也因为这样纯粹的一段友情,这样真心的一位朋友格外地怀念HK这座城市。这也是从神而来的祝福啊!

为期半个月的短宣生活被悄然画上了句号,这期间的点点滴滴还有太多没有记录下来——黄昏的海面上流光溢彩的晚霞;乡村的拉客车上的那曲勾起无数童年回忆的“外婆的澎湖湾”;尘土飞扬的马路边,骄阳椰树之下为NQ镇的最后一次行走祷告;H大南门北门外令人心动不已的小吃街;每天弟兄姊妹们感动人心的生命地图分享......如果要把这些一一记录下来,再写几千字也难以诉尽。

我只能在这里庄严地宣告:我十分庆幸能参加这次的短宣;我在这次的旅途中尽了全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我深深地爱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弟兄姊妹,也由衷地感谢他们对我的包容和鼓励;我感谢我的主让我经历了祂的恩典和信实,我也更加坚定自己宣教的志向。

(本文作者系广州一名在校大学生,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