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哪里有教堂,哪里就有学校”的理念,柏格理牧师曾和邰慕廉牧师曾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建立学校,其前身为兴华小学,现为东风小学,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目前,该学校正在原来恩泽圣堂和西药房旧址上扩建教学楼,这事再次勾起了会泽教会同工们对于收回教产的诉求。
据会泽东风小学原女校长钟毓兰所写文章《基督教在会泽办学的历史》透露,邰慕廉牧师于1886年到会泽,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到会泽后凭其渊博的学识结识了一些教育界人士,并为一些准备留日的公费生补习英语。邰慕廉在丰乐街购得一片民房,占地约三亩,建大英圣道公会圣堂及学校一所,其后,建造礼拜堂,新建两层楼校舍,教堂更名为“恩泽圣堂”。
柏格理和邰慕廉所属循道公会是一个十分强调“教育传教”的宗派,他们提出了 “哪里有教堂,哪里就有学校”的口号,柏格理在会泽期间,建盖了学校,这所学校称“大英圣道公会华西分校(会泽〉男女两级小学校”,此即为丰乐小学的前身,是会泽新式教育开办最早的学校,该校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双语教学,学校除国民政府规定的“国文”外,还进行英语教学,每周1~2节课。另外,该校最大的特点是男女同校,学校根据基督教的教义,在县城首次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并在所开办的学校实行男女同校的办学原则,学校除招收男孩子外,也招收女孩子,学校的名称因此冠以“男女两级小学校”。
在科举时代,女孩子是不能入校读书的,到清朝晚期也就是新式教育之初,女孩子可以入校读书,但对女孩子的入学问题一直到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章程》才有明确的规定,女子小学分初等、高等两级,修业各四年,男女分校,不得混合,此为我国女子教育之始。到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蔡元培先生任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时,对女孩子的入学问题首次倡导男女同校,这对全国而言,的确是开时代之风尚、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可东风小学创办之初,就在县城首次提出男女平等,并实行男女同校的办学原则,比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男女同校早了整整四年,成为全国开时代之风的最早学校。
另外,基督教还通过教堂和学校把西方先进的医学和卫生常识引入会泽县城,柏格理在昭通时,就在教堂旁开办了一所诊所,成为滇东北第一家不挂牌的诊所,到石门坎后,还创办了卫生学校和麻风医院。会泽基督教教会学校开办的诊所,柏格理1893年同妻子移居会泽就做过准备,到20世纪30年代,教会于恩泽圣堂旁开办会泽第一家西医诊所,诊所每星期二、五开放门诊,实行免费治疗,每日义诊不下百余人。另外,还通过这个诊所宣传西方卫生常识,接种牛痘,提倡新法接生,现已七八十岁的老人,当他们回忆这段历史时都十分感激,都认为他们是新法接生的受益者。
这所古城名校一一东风小学,创办之初于全曲靖市创造了若干个第一:东风小学,是曲靖市开办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是曲靖市第一所双语教学的学校,是曲靖市第一家开办免费诊所的学校,是全省乃至全国实行男女同校最早的学校。
1946年外国牧师回国后,由中国牧师主持教务。建国后教堂为东风小学使用,礼拜堂于1999年被拆除。
原会泽县政协副主席卞伯泽所著《会泽揽胜》一书中记载:1999年前,现钟屏镇丰乐街东风小学内,还保存着一幢中西式的房子——礼拜堂,该房坐北朝南,占地约一百平方米。建国前,这里是会泽基督教活动的场所,会泽第一次电影放映也在这里举行。除礼拜堂外,当时还建有“洋”牧师宿舍、学生教室,是一所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教堂及教会学校。教堂虽是砖木结构,但其门、窗均有西方建筑的特点,加之哥特式的大门,显得鹤立鸡群。
卞伯泽在其另一本著作《古城遗韵》中建议,要在会泽建立以柏格理为主的世界名人文化。他表示,英国人柏格理在会泽首次开办新式教育及首次开办西医诊所,是现东风小学的创办者。这位传教士曾于会泽生活过很长时间,他的第一个孩子在会泽出生。卞伯泽还提到了柏格理牧师在石门坎的事迹。“鉴于这这样一位在全球有影响的世界文化名人,是我们开发旅游最珍贵的资源,建议在东风小学校门悬挂有关‘百年名校’的牌匾,校史陈列室增设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学和旅游的场所。并于适当地方(如东风小学原大门对面)悬挂柏格理故居牌匾,有条件于东风小学内塑柏格理像。”他于书中写道。
目前,会泽金钟基督教堂同工们正提出申请,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归还教产,包括原来牧师楼、教堂所在地以及之前东风小学老师和同工的住房(现为民房)等。教会同工表示,即便不能原址归还,也希望有关部门能承认教会拥有那些财产,可易地重新划拨,然后能建造一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