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各类媒体,尤其是众多自媒体平台在报道以色列民族时,时常提及《塔木德》一书。部分人士借此谋取商业利益,推销图书,一些商业书籍为追求销量而假借《塔木德》之名。这种做法误导了那些渴望效仿犹太人致富的群体,以至于许多人,包括基督徒在内,都将其奉为家庭教育和商业经营的指导手册。这种错误认知不断扩散,影响广泛,致使众多基督徒也深受其惑。
《塔木德》是继圣经之后,犹太民族最为重要的典籍。尽管基督徒不认同其中关于耶稣的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了解和探讨他们对圣经(我们称之为旧约)的诠释。为澄清事实,推进理性和常识认知,本文将大略介绍这部以色列重要著作,以期达到“科普”之效。
一、《塔木德》概况
《塔木德》是世界各地正统犹太教徒公认的权威文本。《塔木德》(希伯来文:תלמוד,Talmud)是音译,原意为“教学”。教学的根本内容就是律法书。本指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又称“口传《托(妥)拉》”,后指犹太教公元1世纪末到公元500年间确定的希伯来经文汇集。随时期和地区的差异,传统上又分为《耶路撒冷塔木德》和《巴比伦塔木德》两种版本,就是说,一个在本土的,一个在流放地的。巴比伦版《塔木德》在各版本中最受推崇,它不仅内容详实,更包含了丰富的注释和深入的讨论。这些精心编撰的内容获得了广泛认可,使其成为最具权威性的版本。
《塔木德》包含三大部分,分别是密什拿——口传律法、革玛拉——口传律法注释、米德拉什——摩西五经注释。
一是《密什(西)拿》(Mishnah),字意是“复述”,指的是对律法的重述,为口传律法经典。于公元3世纪初年编成,包括六大类计63篇。
二是《革玛拉》(Gemara),阿拉姆语原意是“完成”,是对《密什拿》的注释和补篇。公元4世纪中叶,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密西拿》与用阿拉姆语(又称阿拉米文)写成的《革玛拉》合为一部,称为《塔木德》,也就是《耶路撒冷塔木德》。
三是《米德拉什》(Midrash),由希伯来文Midrash演化而来,意为“解释(阐述)”,是根据摩西五经所作的讲道集与释经集。公元5世纪末完成的《巴比伦塔木德》是一部包括了巴比伦塔木德犹太人二千年左右年代里的信仰、文化、政治生活的巨著,达250万字。
总的来看,《塔木德》内容大约有20—50卷之多,约12000多页,250多万字。自公元2世纪中期以来,由一代一代的犹太人分别以口头或文书纪录记录下来的行为及道德规范等,被全数收入犹太法律总集《密西拿》中,后来经过犹太学者对其中问题的讨论以及经过时代的演变,又有犹太学者编著成了《革马拉》,其后,又进一步补充而成了《米德拉什》。
作者们,也就是犹太教师们,被后世冠以专有名词,称为“塔木德人”(Talmudists)。
《塔木德》本质是一部律法实践指南。随着社会不断演进,生活场景日益丰富多元,犹太民族需要在具体情境中践行律法准则。从现代学术分类的视角来看,这部典籍涵盖了多个领域:既包含民法、刑法、宗教法规、传统礼仪等规范性内容,又融汇了农业、建筑、天文历法、伦理、医学、数学、物理、哲学等诸多学科的精要。鉴于当代以色列社会环境与往昔已有显著差异,《塔木德》的研究、阐释与补充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以回应时代的新挑战。
二、正统派犹太人对《塔木德》的态度及在中世纪的处境
犹太民族对《塔木德》的研究热忱从未减退。在当今时代,犹太教正统派依然坚信《塔木德》中的律法源自上帝的神圣启示。这部律法典籍的研究、诠释与补充工作仍在持续深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948年以色列建国开启了犹太文化复兴的新纪元,《塔木德》研究也随之迎来空前的重视。犹太教正统派积极组织人才、创办学府,专注研习摩西五经,并致力于推动《塔木德》成为以色列的根本大法。他们对这一传统典籍的传承与发展表现出坚定的决心。
但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和基督徒对《塔木德》的抵触是非常强烈的:
1.认为有亵渎耶稣的言论。例如,在1236年,尼古拉斯·多宁向教皇格里高利九世提交了一份针对《塔木德》的指控清单,其中最严重的是它包含关于耶稣的亵渎言论。
2.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神学差异。基督教认为弥赛亚已经降临,而犹太教则认为弥赛亚尚未降临;弥赛亚是上帝还是人类;以及是否必须遵守律法。
3.法律和先知的误解。一些基督教神学家认为,《塔木德》扭曲了法律和先知的真实含义,导致犹太人变得“肉欲犹太人”。这种观点在当时被广泛接受,并影响了教皇英诺森十世的禁令。
4.暴力事件和焚书行动。多次发生了焚书行动。例如,在1240年巴黎的一次公开争辩后,24个车厢的拉比评论书被烧毁。类似的攻击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继续发生,如1559年由约翰内斯·波费尔科领导的在意大利全国范围内引发的对《塔木德》的搜查和焚烧。
5.自我审查和翻译。面对基督教的审查压力,犹太人有时会提前自我审查他们的《塔木德》副本。
三、《塔木德》对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参考价值
在探讨信仰的宏阔领域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界限、标签和分类所囿。然而,真正纯粹的属灵追求不应被局限于狭隘的认知框架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信仰实际上是脱胎于犹太教。了解《塔木德》这部犹太教典籍的目的,并非为了引发争论,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新约圣经所传递的信息。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正是追寻属灵真理道路上的属灵智慧。
1.对话的价值
《塔木德》承载着一种特殊的对话传统。拉比们并不执着于观点的完全统一,而是珍视不同思想的交锋与交流。其辩论风格强调对话性与论辩性,特别体现在希勒利派与沙马提派之间的严肃探讨中,有效避免了自我论证的循环。
2.生活的信仰
《塔木德》强调信仰不应仅停留于知识层面的认知,更应体现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之中。这一理念与《雅各书》中“信心若没有行为是死的”的教导不谋而合。信仰的真谛不在于局限于每周的礼拜活动,而是要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通过持续不断的选择与实践来彰显信仰的真实价值。
3.持续学习
拉比们将学习视为终身不渝的追求,认为每个时代的人都需要重新理解和阐释传统智慧。这种理念与基督徒追求心意更新、持续属灵成长的观念惊人地相似。从犹太学者经验看,研究《塔木德》往往会让人陷入一种特殊的内在“矛盾”,即神圣的“智性主义”。
4.社会伦理
从社会伦理角度而言,《塔木德》深刻阐释了人性的独立性与神圣尊严。这部典籍倡导谦卑、诚信、宽恕等崇高的道德准则,并特别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秉持平等、博爱与善良的情怀。《塔木德》中蕴含的权利意识,为现代人权理念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展现了其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
5.是奠定现代教育与经济活动的思想基石之一
《塔木德》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诸多宝贵启示。不仅强调知识的核心价值,更提倡从生活万象中汲取智慧,并特别重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经济伦理方面,《塔木德》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契约规范体系,明确强调了尊重私有财产的正义原则,并将诚信视为经济活动的基石。这些思想对现代商业伦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真正的信仰不仅在于捍卫疆界,而在于坚固根基、敞开内心,持续成长。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