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至四年(1876—1878),华北大旱,山西灾情严重。光绪三年(1877),英国“内地会”(1865年在英国组成以深入中国内地传教为宗旨的组织)传教土德治安、林惠生以考察灾情为名来平阳传教。光绪四年(1878),英国“内地会”传教士德治安、李修善住临汾城内铁佛寺西厢房,从赈灾人手传教。
光绪五年(1879),李修善在稍囫囵口(三中巷)买一座院,作教堂和住宅。次年,在何二胡同买一座院作教堂,办小学,同年,平阳府西南的西张村(现属襄汾县)席子直(后改名席胜魔),听李修善传教后,戒断鸦片烟瘾,遂信基督教,并开设“天招局”,又名戒烟局,一面劝人戒断鸦片烟瘾,一面传教。
光绪十二年(1886),“内地会”总监戴德生在洪洞300多人的聚会上按立席子直为牧师,委派席负责山西南部的传教工作。还设立2名长老(其一是河西姑射村的任好学),16名执事为辅助。
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基督教会遍及汾河西的涧头、乔家院、西宜、段村,姑射、太涧、洪堡及河东的贾村,樊家河、沟上、东芦、韩村、周家庄等地,信众百户。西宜村北面任善行梡西的3间北房开设。天招局”。信徒有姑射村的任好学(长老),段村的王亮(执事)、王明、刘从义,西宜村的任善行、王延佐、张延霖,界峪村的乔义仆等。
同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兴起,对英帝国主义在中国推销鸦片烟恨之入骨,把英国传教士一律当作帝国主义侵略工具,把基督教作为“洋教”反对,烧毁教产,杀害教徒,乔家院的牧师乔知几之母和西宜村僖教的10岁女童王小翠为义和团所杀。
《辛丑条约》签订后,外籍牧师李鸿义来临汾同本地教会执事李金富协同查办教案,临汾义和团首领董福田被清政府杀害,教会损失财产得到补偿。临汾基督教会又不断扩大,信徒日益增加。河西的乔家院.西宜村,河东的周家庄、邓庄(后划归襄汾)均新设教堂。西宜教会由信徒捐款180吊(仟),买1座约0.13公顷的宅院新建教堂,逐渐成为乡村基督教活动重点教堂。负责人是任好学、杨三知等。义和团运动之后二、三年,教会经历恢复阶段,知名教徒有乔家院的乔知几(牧师)、姑射村的任好学(长老),段村的王亮(执事)。
20世纪20年代,信徒们礼拜日到教堂礼拜,在集市、街头搭棚传教,也有人民户传教。据在上海基督教史编纂办公室工作、曾在临汾教会汇英小学上过学的王达三称,这期间是临汾教会兴旺时期,每逢礼拜日、圣诞节或大型集会,何二胡同教堂门前车水马龙,街巷为之堵塞。还设立圣书学堂,教会每年春、秋(三月,七月)两次大集会,男女分开,同吃同住,同做礼拜,每天有牧师传教,人数最多时达500余人,每届集会都有信徒受洗。信徒增加迅猛,何二胡同教堂已不敷用,中外信徒决定捐资重建一大教堂。民国10年(1921)在北青狮子口东侧建成容纳干人大教堂。还建有小礼拜堂、会议室、教牧人员办公,住房以及靠南面的两排11间小学校舍,将小学由何二胡同迁来。
民国14年(1925),由牧师乔知几设计,在东大街商会巷南口东侧修建一座福音堂,内有宣道室、青年会、图书室、乒乓球室。还在稍囫囵口建2座院,加上原有的共为3座院,作为学道院(现粮食大厦占用)和宿舍。学道院由牧师赖以安负责。乔知几牧师与洪洞县李让牧师等人倡议教会自主,于民国20年(1931)成立“中华基督教华北教团”;后因人心不齐,经济拮据,乔知几去天津中华基督教会,李让去东北。
抗日战争开始前几年中,到大教堂礼拜信徒有四、五百人,圣诞节到大教堂信徒多达干人。民国27年(1938)2月,日军侵占临汾后,潘仰贵牧师从天津回来,在教会办“难民救济所”,先后收容难民近千人,靠洗衣等服务性劳动维生。教会正式活动场所——大教堂,被日军侵占作电影院,日军经常搜查,信徒活动只得分散隐蔽进行。
民国34年(1945)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教会房产除女医院(今动力广大院)被阎锡山政府接收外,其余全部归回教会。由联合国拨款办的“善后救济署”设在教会。救济署设诊疗所,所长贾宜轩(洪洞人),医生有贾敬夫、梁志英,护理人员有赵茂轩、王子青、刘宝全、吕晋一、贾进雄,医务顾问张仰止,为群众免费治病。一年后,善后救济署撤销,诊疗所停办。诊疗所器械、什物全部交善胜医院使用。
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前,教会礼拜正常进行,参加礼拜信徒为二、三百人。
民国36年(1947),教会矛盾加剧,纷争渐起。民国37年(1948)1月,乔知几牧师及其全家住教会,与西麻册翟风阁主管教会。1952年教会内部仍有纷争。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王宪光帮助教会设立检查委员会,樊亮、陈全仁、郭维洲等为检查委员会成员。为整顿教会,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杨明葆来临汾指导,会同政府帮助教会设立理事会,县政协副主席邰福昌主持选举,选樊亮为理事长,教牧圣工作无人带领。1952年秋天,乔知几牧师回临汾主持教牧圣工作直至1966年正月去世。
1954年扩大理事会成员,副理事长2人,理事增加有西宜、金殿、太涧、明姜等村12人。到“文化大革命”开始1966年秋,信徒礼拜活动均在小礼拜堂进行,常参加礼拜的有五、六十人。红卫兵搜查,焚烧教会经书、文件等资料,教堂关闭,一切宗教活动停止,北青狮子口教会房地产和什物用具由解放路办事处接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路线,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始贯彻执行。1979年,听说教会可以活动、礼拜,程淑恩姊妹第一个到鼓楼西教徒张云仙家中礼拜,由两三个人逐渐增加到二、三十人。1980年,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渐恢复,丁灵恩、李茂堂找市委统战部,要求恢复基督教信徒公开活动。统战部领导答应由信徒无记名投票选举理事会。经过选举程淑恩为理事长,丁灵恩为副理事长。统战部与解放路办事处协商,解放路办事处幼儿园占用教会的小会议室,允许礼拜日由教会借用。1980年8月,市基督教会聚会礼拜活动正式公开恢复。
1982年2月20日,市政府下达文件,要求有关单位退还占用教会房地产。1982年5月8日,解放路办事处交回小礼拜堂多半。1983年8月,在山西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市委统战部指导下,经信徒代表无记名投票选出程淑恩、王晓光、李月玲、张燕琴、金普安组成第一届临汾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程淑恩为主任委员。1984年12月,解放路办事处退还小会议室。1983年10月,县市合并,西宜教会长老李笃信增补为委员。1984年8月26日,市房产局退还1956年经租的教会地产何二胡同六号、八号两院、稍囫囵口一号院、商会巷南口东侧面临东大街一座院。l987年3月22日,解放路办事处退还“文化大革命”中占用教会全部房地产。从此,信徒人数逐渐增加,至1989年能容四、五百人的礼拜堂不能敷用,分为上午、下午两批礼拜。
l996年,市政府按照国务院145号文件和国务院宗教事务局颁发《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对基督教活动场所进行正式登记:青狮北街教会、县底、屯斗、赵南河、石村、西王、神刘、北练、洪堡、南太涧、南芦、北刘、土门、山底、西宜、泊庄、金殿、枕头、郝圪塔、店儿凹、麻家庄等21处。临时登记有晋掌、许村、东亢、临钢、东孔等5处,暂缓登记有高河店、北麻、西郭村、杨家坡、核桃凹村5处。至1998年底,属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会领导的教徒50003.。除此以外,基督教还有多处未经登记的不属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领导的私设活动点和多名自由传教人,传统的家庭聚会散布全市乡村,人数难以确计。
更多消息请查看:临汾基督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