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试论富能仁对云南龙陵石洞河傈僳族的影响(上)

编者语:云南神学院学生的文章,把我们带到历史的现场。中国幅员辽阔,更多广大的禾场需要主的工人给他们带去基督,带去各个层次的改变。

一、龙陵石洞河傈僳族

“傈僳族”以前被称为“栗粟族”,这是当时大汉族主义的歧视,是“狗”的意思。解放后才把“栗粟族”改成“傈僳族”,这样才成为“人”的意思;“傈僳族”的第二层意思是指有喜好打猎瞄蜂,专门爱住在大山上的性格脾气;第三层意思,是根据所穿戴的服装而得名;第四层意思是有刀耕火种的习惯,一旦砍光了森林又迁移到有树的地方再刀耕火种,因此有俗话说:桩头烂了傈僳散,这也是当时大汉族主义歧视傈僳族的说法。

傈僳族是一个很厌恶土匪之类的民族,也不能容忍被欺负,不愿意与言行不一的人作同伴,更不愿意在有打、砸、抢的地方居住,只喜欢居住在安静平稳的地方。因此一旦有问题,不顾一切的搬迁,迁到大山,大森林里。为此石洞河的傈僳族是由从不同地方迁来的人所组成,而当时,石洞河还是一片原始森林。

“石洞河”一词是因为那儿的一块石头上出来十洞水,而没文化的傈僳族人们,就以这十洞水来为所居住的部落命名,从此,这块美丽富饶的小村庄,一直都叫石洞河。

(一)、原来的饮食方面

当时石洞河傈僳族的饮食主要是苦乔、洋芋、包谷等,如果想要吃大米的话,只能到街上去换或买一点,然后掺着苦乔、洋芋或包谷来吃。据说,在我爷爷还是孩童时,只要没有磨的响声,就不得吃饭。因为那个时候,不仅仅是傈僳族人的思想落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很落后。生活在大原始森林中的傈僳族人民们,更落后于别的村庄。

在当时的年代里,一年能杀一头猪的家庭很少。因此,在煮菜时,能放油的就更少,平时连盐都吃不到。煮饭菜的器皿,由于穷的缘故,不能买铜锅、铁锅,只能买土锅来做饭菜。他们一年所劳动下来的收获,不到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吃完了,这时他们就去山上找“独蕨叶根”(根里有包),野百合花根(有无数片形成的包),山芹菜、山香菜等野菜来充饥。

(二)、原来的卫生方面

当时的傈僳族在生活中不会讲究卫生,与猪、鸡、牛、马在一起生活。也不会换衣服,更不会洗澡。据老人说:“人的一生只洗两次澡”,一次是出生时,一次是去世时,而这两次的澡都是别人帮洗的。可见,当时石洞河傈僳族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干净”二字,只有“生存”二字。

当时的碗是用树木做成的,而不会卫生的人们,吃了饭之后也不会洗碗,久而久之,碗的容量就越来越小。另一种说法是,人们吃了饭之后,把碗放在院场,就会有鸡、狗、猪来舔干净,等第二次吃饭的时候,直接拿过碗来又吃饭。

(三)、原来的爱好方面

石洞河傈僳族的祖辈们,因不懂和不会种庄稼的缘故,只会在山上打猎、瞄蜂、打鱼或偷、抢来维持生活,这也成为当时他们最拿手、最喜爱的生活方式。

傈僳族也爱好一种用嘴嚼,吐出来是红色的东西,俗称“嚼扁丹”。那是用干烟、湿石灰、栌子、撒桔混合而嚼的,大部分是女性的爱好。而男性爱好的是喝酒,只要有酒喝,就像是倒不满的缸一样喝个不停。傈僳族最突出的爱好是“弹”、“唱”、“跳” , 俗称“打歌”,也就是用三弦弹出来的乐器,加上人们的歌声,围成一圈,相当于圈圈舞。也有对唱的爱好,有的年青人们因对唱,将会走到一起,甚至有的还会成为一家。据说“傈僳族有历史叙事歌‘木刮哺’、叙事歌‘俄叶叶’、山对唱歌‘摆时’等”。

相关文章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