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答疑:平和县大路顶(TOA一LO一TENG)礼拜堂现在何处?

上个月《福音时报》刊出本人写的《寻找一个已消失的礼拜堂及其传道人》一篇文章中,有刊出(1923年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归正教会厦门的传教地图》不少读者(网友)来电话(微信)询问地图中平和还一个“大路顶TOA一LO一TENG”礼拜堂现在何处。

1.jpg

提起大路顶礼拜堂,还得从基督教如何传入平和的历史说起。离平和文峰镇不足十公里,有个柴船村,村里还有一个七、八户人家的小村叫柴头埔,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柴头埔村民扬令、扬密、扬印等人患病前往厦门耶稣济迪医馆就医,期间“得闻真道,蒙圣神感其心,逐即悔悟归服上帝”。病愈后带回圣经、圣诗、白话诗文,常在家中朗读吟唱,传播基督道理,深得民众信仰乐从,由此向漳州教会提出请求设教。

次年美国基督教公会派石码教堂长陈葛和漳州的卢荣康牧师到柴头埔讲道所(即聚会所)讲道中先后有五寨前坂村、南胜八仙桌村、小溪大湖村、山格平寨村等地民众也纷纷“至柴头埔闻基督福音”。听道唱诗祈祷的包垢岩坂村大湖社的村民是林时、林自然和山格平寨大路顶社村民蔡蛋、林钱、张林顶等人,听道信众达60多人。

2.jpg

3.jpg

 4.jpg

厦门、漳州等地的闽南基督教史爰好者到平和文峰柴头埔村向村民了觧百余年村教会讲道所的情况(李以林 拍摄)

5.jpg

百余年前的平和文峰柴头埔基督教讲道所(白克瑞  供图)

当年柴头埔教会兴旺,引起非基督教徒族人的不安。同治八年(1869年)农历正月二十日,坂仔峨嵋山杨姓族长带二、三十人“暮夜攀岭越涧乱山中”“大震灭此朝食之威”直捣柴头埔、5-6个信徒家庭尽受洗抢,为免遭毒手,“信徒男妇老幼”十几人连夜逃往漳州漳码教会上告,美领事馆得知后,照会当时的“汀漳龙道委员会”,协同“平和县知究办”知县草草办理,案“于四月抄结”“信主之人方回梓(家)里”。当时的中国首份基督教会报纸《教会新报》厦门教友王锦心以“柴头埔教会纪事”为题作了报道。(下图)

6.jpg

厦门教友王锦心在《教会新报》以“柴头埔教会纪事”为题作了报道   (白克瑞  供图)

柴头埔教会遭难之后,“贫困益甚村中长者即世之后,子孙渐入狼群”。同治十一年(1872年)传道人卢九伯牧师带部分信众行近20华里,翻过大屏山等四座山来到小溪岩坂大湖村开设讲道所。第二年分支移至平和小溪市内仓街(现中山东街)和山格平寨村。

此后,基督教会在平和活跃,光绪十八年(1898年)后,各乡镇都相继设堂或支会,在小溪堂会支持下,1904年郭泰仓等信徒集资在山格平寨村大路顶社(古时侯又称大露顶社,据陈云海弟兄的姑姑说,就是现在平寨小学的位置)建成大路顶(TOA一LO一TENG)礼拜堂,隶属小溪堂会,由许和泰司牧。

1906年平和县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小溪、山格、坂仔、大溪、霞寨、芦溪、九峰等地水灾严重, 淹死数十人, 倒房无数。“许和泰夫妇被水漂流三十里外,辛得保全”,礼拜堂也因“复遭洪水之宋,尽皆倒坏” ,“大路顶TOA一LO一TENG”礼拜堂从此消夫。

 7.jpg

“堂会会称——侯山,自聘牧师时——1915,自何堂分立——小溪”

8.jpg

1913年建成的平和山格侯山礼拜堂和(后座)牧师楼(白克瑞  供图) 

不久信徒们蒙上帝恩典,在地处山边高处的侯山社建起圣殿和牧师楼各一座(上图),更名为侯山礼拜堂, 1916年起先后有杨文茂、该日増、李敏川、张卜、陈乐园、陈维良、张仰止等牧师传道在侯山堂司牧。

侯山礼拜堂原系土木结构,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加上“文化大革命”时的破坏和后来拆堂取砖建学校,信徒巳无处聚会,1990年重建一座一层仅有126平方米礼拜堂。因教堂窄小又是属在花岗岩石屋,夏天闷热,信徒人数不断增加,容纳不了,殷切盼望重建新的圣殿。感谢主恩,弟兄姐妹同心合意的祷告,在原址上多征了十多亩土地,于前年建成一座可容纳1000多人,总建筑面积达2012.平方米的新的教堂。如今只要你从南靖进入平和的路上,在远离山格五公里外的洪濑口,就可以看到侯山礼拜堂47米高的圣殿顶上高耸入云的十字架!

9.jpg

雄伟状观的平和侯山礼拜堂    (网络照片)

10.jpg 

如今的侯山礼拜堂殿堂能容纳千名以上信徒同时开展聚会和崇拜活动(网络照片)

参考资料:1、《闽南基督教大议会年录》(1920——1948)

          2、林至诚《平和基督教史略》

          3、《平和县志》(1994年版)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