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信仰起初,那也是令人回味无穷的,刚上大学不久,在满身伤痕的时候,听了福音,被耶稣的爱感动得泪流满面,心灵得到了抚慰,就带着单纯的心进入了教会。
很多出自圣经的教导都是好的,教导人要离弃罪恶、认罪悔改、彼此相爱,让人感受到了天国的世界真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的”;可看周围的信徒,会发现一些不太能理解的现象,比如,有人认为只有福音工作最重要,为了灵修可以占用学习时间,学业什么的都无所谓,那是属世的知识和“小学”,挂科就挂科。可他口口声声说为了福音,实际地也没做太多事情,就是礼拜天讲道,偶尔外出传福音,最后差点无法毕业。
只有传福音最重要和神圣,其他的都无关紧要,这样的想法也留在了笔者心里,以至于后来,每当听到有基督徒毕业后不是选择服侍而是做了别的工作,就会心里犯嘀咕,甚至还判断过,“这个人的信仰不好,不能为主受苦,不然怎么不选择和福音相关的工作。”“她要失去更大的属灵祝福了,遗憾……”
后来,因为工作,笔者得以接触更多基督徒,听到了更多令人觉得奇怪的信息,比如:“这个世界是堕落的,像一艘破船,只有传福音和拯救灵魂最有价值。”“只有《圣经》最有价值,里面有一切的答案,其他知识是世俗的小学问。”“基督徒是属神的、圣洁的,非信徒是属魔鬼的,所以不要或少来往。”
令人纳闷的是,基督徒在得到救恩之前,不也是充满迷茫和困惑,怎么听了福音并成为基督徒后,就开始骄傲,好像自己就可以站在属灵的高地去看非信徒,说他们是属世的呢?岂不是应当谦卑下来,去服侍他们,让他们也同得救恩吗?
后来听一位朋友讲了自己的经历,笔者更是吃惊。本来,他成长于基督徒家庭,是令很多非基督徒羡慕不已的事,从小就可以亲近神,这一定是得祝福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也感恩父亲不停为自己祷告,但在他的成长经历中,比较痛苦的事情就是父亲总是要拉着他去教堂,不管他是否愿意。
更显极端的是,父亲不允许他放风筝,说那是属世的,不属灵,有次还将他亲手做的风筝折断并扔进了火炉里;不允许他和其他小朋友放炮仗,也说那是属撒旦的;不让他和其他小朋友玩,说他们不信主,会带坏你。等他长大后,也进了教会,被圣经里所描绘的世界打开了心灵的眼睛,他开始有了盼望。可在工作中,他常常充满挣扎,脑海里时常充斥着“我做这个神是不是不喜悦”的想法,因为他的工作不和福音事工直接相关。
他的父亲,早晚都读经、唱诗和祷告,有次做错了些事情,儿子很客观地说了几句,告诉他不能只是埋怨别人,应该先反省自己,他一生气,开口就说“你是魔鬼撒旦,你不属灵、不虔诚。”这位父亲,常说儿子没有信心,生病了不是先祷告,经常叮嘱的就是凡事祷告,要制住魔鬼撒旦。
带着不解,笔者和安徽的一位传道人L交流了教会里的这些“圣俗二分”现象,其实就是诺斯替二元论的逻辑,相信“这个宇宙无药可救,我们应该拒绝它。”并强调灵与肉的分别,要逃离物质的束缚,回到灵魂的本源。
这位传道人说,“圣俗二分”,在一些信徒身上都有比较明显的痕迹,农村教会比城市教会更为浓烈。追其根源,国内的不少教会曾受到某位著名传道人的影响,那人属于内里生命派,认为建造属灵生命、传福音救灵魂是最重要的,社会服务等事工并不受欢迎。
随后,我们讨论了教会里“圣俗二分”的一些常见表现:
一、福音相关的工作更有价值
教会里有这样的观念,即做传道人是最荣耀、属灵和有意义的,地位高、受尊荣,教会的工作比外面的工作意义更大,因此,作为基督徒,要做和福音直接相关的工作才更有意义。久而久之,不少基督徒对于教会之外与福音没有直接联系的,就会带着消极的观念去看待。
可想而知,对社会的消极看法,会让很多职场基督徒没有在工作中见证信仰的观念,或者很淡,有的还会千方百计地给人传福音,让人信主。传福音是大使命,本没有错,可是在职场中,通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在工作中取得优异业绩的方式来见证不是更好么?当很多人都为未来忧虑、为前途迷茫、为挫折感到失落绝望的时候,基督徒能表现出不一样的心态,依靠信仰的力量来活得精彩,这不也是好的见证么?当别人失落时,你可以去安慰,然后见证自己的力量来自哪里,这更能深入人心。
如果不能切实地体会到职场的挑战,自己又没好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也没有好的心态,无法把信仰和工作相结合,却想让很多人接受你讲的福音,这如何可能呢?笔者认为,在社会职场中,老板和同事看的并非那个人是否是基督徒,而是看他工作中的表现及为人处世,只有基督徒的圈子会在意加入的人是否有基督信仰。还是会有基督徒认为,努力活得精彩,是在追求世界、贪恋世俗,是不属灵?
不过,L分享,这种教会和世界二元对立的观念,在教会里已有所改变,尤其是在年轻信徒中能体现出来,传道人教导他们“天职”的观念,让基督徒们于自己所在的领域见证神、荣耀基督,还将基督信仰的文化融入企业,这让人看到了新的盼望。
二、教会里的反智倾向:不读或少读《圣经》以外的书
因为基督信仰强调“信心”,不少基督徒就错误地认为,信仰不需要知识,不管什么情况,“只要信”就可以。可信的是什么呢?耶稣啊!就这样结束了。耶稣是怎样的呢?他如何说如何行的,这些不都需要去了解吗?关于《圣经》,也是有很多知识的,更何况,《圣经》以外的知识更多,我们生活在世上,历史、经济、文化、哲学、伦理等等都与我们相关,也不需要了解吗?
比较奇怪的是,一些信徒错误地理解保罗说的“知识使人骄傲,唯有爱心造就人”,然后就贬低知识,只看《圣经》。很明显的是,保罗不是反智主义者,他曾在耶路撒冷著名学者迦玛列的门下学习,熟悉希腊和希伯来文化,他是在谦卑地寻求真理。而不少特别注重内在 生命的基督徒,就会忽略信仰知识,过于强调感性的信仰,还有的只关注信仰的世界,对社会上的事漠不关心,变得愚昧而落后。信心和狂热是好的,但不能只有这些。摩西也在埃及学了各样的知识和学问,但以理也学了巴比伦的知识,我们在这世上生活,离不开各样的知识和信息,非信仰的东西也需要了解。
三、信主后跟非信徒来往少
笔者信主后,由于观念差异和身处异地,和很多非基督徒朋友就断了联系,这也自然。但令人不解的是,不少基督徒带着异样的眼光看基督徒和信仰其他宗教的人,认为他们是不得救的、是异教徒,这样的态度,阻碍了我们走入更多非信徒中去见证福音。
在交流中,L传道也表示,自己在信主之后,确实有些刻意地在躲避非信徒朋友,这和观念不同而带来的距离感不同。他分享,自己曾和其他基督徒交流过,都认为一个健康的耶稣的跟随者,要有本教会、其他教会和以前未信主的朋友三个圈子,不能把自己和他们隔断联系,封闭起来。“不能带着我是属神的、你是属世界的想法,这是基督徒属灵里的清高,就像法利赛人对税吏的心。”L传道说。他也发现,不少基督徒,在信主前像小儿子,但信主后就成了大儿子。“这个很难察觉!”
“圣俗二分就像紧箍咒,让人觉得教会外的都是俗的,还有很多规条和禁忌,会让不少信徒觉得在教会里很受压抑,好像遵守了规条才属灵,这很容易在教会里制造一批法利赛人。”L传道告诉笔者。
此外,以前教会里还出现过其他现在的基督徒难以理解的现象,比如基督徒不能戴耳环和梳妆打扮,认为“艳丽是虚假的”,化妆什么的是属世界的,不能效法。当然基督徒要虔诚,不能以外表论人也不能追求虚浮的美丽,但是适当的装扮让自己显得精神,是对别人的尊重,难道整日素面朝天的就是属灵吗?当然,现在这样的说法已经很少见了,成为了历史里的记忆。
“圣俗二分”的教导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笔者和受其影响但已经走出来的L弟兄聊了聊,他的经历令人思考很多。·他于儿时生病被医治而信主,听了不少类似的教导:
信耶稣的是属神的、属灵的,不信的则是属世和属肉体的。
生病了要省察自己是否犯罪了,想了不该想的和做了不该做的。
……
他分享,基督徒里的选民意识也给人带来了高傲自负,把自己与这个社会隔离开来,失去了跟别人正常沟通的渠道,与非基督徒接触,带着很强的要让对方成为基督徒的心,这自然会带来一些关系问题。更为可怕的是,基督徒渐渐远离了真实而多元的社会,等意识过来的时候已经很难融入。
后来回到真实的社会,他才意识到耶稣就在自己的生命中,不只是在教会里。而教会里讲的很多信息,根本就是不接地气的。举例来说,不少信徒认为“一部圣经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但事实上,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是得去学习的,而且老板也不看员工是否是基督徒,只看能否有能力可以为公司带来效益。
不少信徒却误以为,作为基督徒,只要有信心、爱神,符合属灵的标准,虽然在社会上不怎么样,但在神那里是有保证的,有的还通过拔高信仰来贬低基本的生存原理。“在社会生存,跟是否是基督徒,没有什么关系。”L弟兄觉得,在工作上,在什么位置就必须肩负相应的责任,带着只要有信心的信念就以为可以做好一切,这是行不通的。
他还分享,同龄人中,曾经一起信主的90后早已离开教会了,可能是发现教会的教导没用处,当时,他还为他们的离开感到惋惜。从小信主的他,直到这两年才开始想信仰到底是什么。不去思考的人,一些教导就会成为他们掩盖自己的懦弱、懒惰和自私的借口,甚至不能脚踏实地而是带着侥幸的心理去生活。
可悲哀的是,很多基督徒没有分辨的能力,也不思考,一般都是教会教导什么就信什么。L弟兄分享,进入社会后,他才渐渐明白了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是什么意思,知道了别人可以给自己建议,但做决定的是自己,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教会在社会上就是很边缘的,没有多少影响力,除非在教会这个圈子里面,会想着自己是从使徒大公教会而来,但很多时候,不少基督徒的所作所为和自己标榜的并不一样。在社会上生存,靠的不是说什么,而是做什么。而传统教会基本上就是聚会,也没做太多的事情。”
他觉得,教会的很多教导不接地气,无法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而且多是灌输式的。而比较真实的道理,需要用生命去经历。比较正常的基督徒,会在教会和社会中做一些实事。他希望自己能够去思考何为信仰,不再被宗教性的东西束缚,可以回归真实社会,践行基督信仰。“耶稣在寻求他之人的心中,在祈求他之人的口中,在践行他教导之人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