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振兴”到“乡村振心” ——探访爱德基金会孟连农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

作者: 俞灵 文/图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8-11-01 14:16:15
分享与播放
芒信镇岔河村岔河新寨表演队表演的《下种舞》

“基督教中国化”并不是一个新命题,当其在基督教界已形成共识,便不仅停留在精神和理念层面,而是体现为具体的行动。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认为,基督教参与社会服务是基督教中国化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

宗教慈善是宗教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具体方式与体现。成立于1985年的爱德基金会是由已故主教丁光训等基督教界人士发起、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宗教公益团体。30多年来,爱德基金会始终如一,关注和守望着有需要服务的人群,助力脱贫攻坚的足迹遍及31个省(区、市)的500多个县区。

2012年,爱德基金会开始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政协合作,实施农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此后,爱德基金会援助项目通过孟连县爱德项目办公室进驻孟连,助推当地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爱德基金会深感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必先“振心”——只有人心振奋了,才能聚沙成塔,达成乡村振兴的目标。

从受助到资助

孟连县“重返校园”项目于2015年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基金会援助资金72万余元,先后为芒信镇拉嘎小学等5所学校的670名贫困学生提供资助。让每一位学生不因家庭贫困影响学习,将社会的温暖惠及到需要帮助的孩子,使他们安心学习、健康成长,这是爱德人的心愿和目标。

10月25日,拉嘎小学校长罗恒华向记者展示一摞摞助学申请表和领款签字表。自从爱德基金会的助学项目进入拉嘎小学,该校已有150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7%。

5年级的同学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表演了小节目,“他们中有29位同学是受助对象”,爱德基金会的黄洁瑜说,哪位同学是受助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受助的孩子能和其他同学平等相处、自信地成长。

黄洁瑜在爱德基金会工作了5年,前4年一直在做助学项目。“爱德基金会的‘重返校园’和孤儿助养等项目从上世纪90年代持续至今,社会各界人士不仅捐助了金钱,更是捐出了自己的时间和爱心,对受助者的心灵产生了很大影响。”黄洁瑜表示,这种影响虽然无法量化,但孩子们的种种表现让人欣慰:一位参加爱德基金会举办的夏令营的小学生用“长大后想再创办一个爱德基金会”来表述自己“将来的愿望”;一位高中女生和弟弟相依为命,她说每当想放弃时,摸摸爱德基金会的资助证便会获得力量;一位受助大学生更是想在毕业后同样资助一名家庭贫困的孩子。“爱德基金会还收到很多当年资助对象的电话,他们从受助到资助,用各自的方式回报社会。”黄洁瑜说。

农村社区的健康守护者

10月24日,记者随同芒信镇拉嘎村村医外嫩入户行医随访。在孟连县,外嫩“村医五姐妹”的故事是爱德基金会医疗卫生项目的典型。

大姐玉罕毕业于普洱卫生学校爱德乡医班,2018年初退休。数十年来,她尽心尽力为当地百姓服务,连女儿和儿子都是在她临盆前坚持为病人出诊后,自己接生的。

二姐俄娇毕业于普洱卫生学校爱德乡医班,是芒信镇芒卡村第二卫生室的村医。

三姐外嫩是芒信镇拉嘎村的村医,毕业于普洱卫生学校爱德乡医班,1991年开始行医,1999年参加爱德村医班的培训。在她的影响下,女儿、外孙以及家里不少亲威都走上了行医、学医之路。

四姐也叫外嫩,是娜允镇芒掌村村医。1987年参加爱德村医班(3年),后又被推荐参加了一年半的函授班。

五姐妹中年龄最小的安嫩是芒信村村医,1998年、2002年两次参加爱德村医班的培训,平时负责10个村民小组、1700多位村民的就医和保健工作。

“五姐妹中的大姐和三姐有血缘关系,和其他三姐妹是姑表亲,”爱德基金会负责孟连县医疗卫生项目的徐忱介绍说,孟连县乡村医疗计划项目援建了5个村卫生室,卫生室医疗设备配备项目为8个村卫生室配备了10套医疗设备,在棚子里为病人打针、患者只能坐着输液的过往一去不复返。特别是艾滋病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在孟连县疾病控制中心的配合下,培训了多位镇、村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对愿意下移管理的感染者进行下移管理,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提高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生存质量。

10月25日,记者来到孟连县疾控中心,祁德忠医生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介入爱德项目以来,主要协助孟连县爱德项目办公室实施艾滋病检测和药物支持、村医培训、艾滋病人关爱、艾滋病宣传骨干培训等项目。他坦言,社会上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仍然存在,甚至走亲访友,都会给对方带来“是否患病”的质疑。加上孟连县疾控中心负责防艾工作的只有两位医生,因此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下移至村镇一级加以管理,发挥村医的作用,“既可以解决少数民族语言不通的困难,又可以提高依从性,同时起到保护患者隐私的作用。”祁德忠说。

坐在记者对面,刀大姐下意识地反复揉搓着纸巾。如今已经参与孟连县艾滋病关爱项目部分工作的她,13年前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曾经受到很多歧视,自己也不能坦然面对,“但自从爱德项目组走进我们村,我不再觉得自己见不得人。”刀大姐参加了爱德基金会提供的相关培训,和村医一同外出参观学习,还建立了微信群现身说法,帮助其他的感染者端正心态。“我要告诉他们,放弃治疗就是放弃自己。要勇敢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资料显示,截至6月,爱德基金会累计培训了2.2万名乡村医生,改善了数以万计贫困乡村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为25万名贫困妇女进行了健康检查,其中14万人获得了规范有效的治疗。

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62岁的相克是孟连县级民族民间工艺象脚鼓制作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他得到了爱德基金会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项目的资助,收徒两人,“现在,他们自己都会做象脚鼓了。”从15天才能完成的手工象脚鼓制作,到自主设计、5天可以完成的半自动象脚鼓制作,相克坦言,做了十几年的鼓,还是偶有敲不响的鼓面,“只能废掉,从头再来。”

和相克一样,43岁的岩相也是2014年在爱德基金会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项目的资助下,才得以收徒传承马鹿舞、孔雀舞道具的制作。2000年他被评为普洱市级马鹿舞传承人,2014年被评为云南省级马鹿舞传承人。岩相的妻子是他的徒弟之一,他们不仅共同制作道具,还共同登台表演。他们传习的马鹿舞和孔雀舞也走进了校园,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课余文艺项目。

10月24日,在芒信镇永前老寨举办的“爱德基金会孟连县农村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汇演”的舞台上,多民族表演队带来了原汁原味又不失精彩编排的多个歌舞节目。据介绍,孟连县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始于2014年,开展了针对舞蹈传承人、器乐传承人、道具制作传承人的帮扶项目以及民族传统舞蹈光碟制作、传承示范点建设、民族舞蹈展演等活动。通过培训,学员们深入了解了自己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意识到“不传承就面临失传”的危机,通过宣传、组织活动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并传承了孟连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民发展协会里的能人

芒信镇拉嘎村一二组农民发展协会秘书长李江华今年27岁,见证了拉嘎村在爱德项目的支持下,村容村貌从“脏乱差”到整洁干净、村民从闭塞到开放、不同民族间从相互隔离到相互接纳的过程。

云南省扶贫基金会理事长叶晓祥自1992年开始带领团队统筹、参与爱德基金会在云南省的各类公益项目,“过去到拉嘎村,到处是牛粪,根本下不去脚。如今真是改天换地的变化。” 云南省扶贫基金会工作人员林建梅也记得自己2010年在拉嘎村组织妇女健康知识培训时,“村民的参与度非常低,见到我们就躲。”他们于是采取了有奖知识问答、演讲比赛等形式,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村民的胆子也慢慢大了起来。

“刚开始,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协会。”李江华说,是爱德的项目给村里人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保障道路睛雨通车的村路建设项目,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人畜饮水项目,稳定农户经济收入来源的农村产业(咖啡)发展项目等等。2014年,拉嘎村一二组农民发展协会成立,下设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小组、农村环境保护和卫生监督小组、妇女健康与发展小组、农业生产发展小组和治安联防小组,每个小组分工明确。“我们有多大能力办多大的事,走不出寨子就在寨子里搞我们喜欢的活动。我们是拉祜族,祖先留下的东西要传承。大人在做,小孩在看。等他们长大就懂了。”

37岁的芒信镇拉嘎村永前老寨农民发展协会秘书长何科是寨子里第一个使用微信、并把当地特色产品通过互联网推广到外界的人,一直致力于哈尼族(爱尼人)传统民族文化(服饰、舞蹈、特色农产品等)的宣传推广。“我2013年开始用微信,现在不仅可以把我们的‘七彩花生’和蜂蜜等农产品卖出去,还可以网购生活用品。”去年,何科通过互联网营销所得利润有一万余元。   

农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是爱德乡村发展工作的典范。该项目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助人发展,聚焦对社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及对农村人才队伍的培养,努力造就现代农业的引领者、支持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培养农村社区的健康守护者。爱德基金会的王宜表示,爱德在做项目计划、实施、监测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地方参与和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群众参与和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专家参与和专家的指导作用。爱德始终认为政府为各领域参与扶贫攻坚提供政策指引和有力支持,再加上相较政府而言,社会组织小而灵活、触角更加敏锐的特点,对政府扶贫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较为有益的补充。

爱德基金会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不仅有守望,更有探索、总结和思考,就像爱德人所言: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不再被需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