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牧师传奇》连载之一:​走出家门

编者按:《牧师传奇》是广东教会一位牧者所写的人物传记,传记采用第一人称,以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作者的外公孙溥俊老牧师一生中发生在战争年代、建国初期、文革时期、落实宗教政策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等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感人故事,再现了老一辈牧者忠于上主、忠于信仰、甘心舍己、乐于奉献的精神。愿上帝藉着前辈牧者的见证,激励更多的年轻同工追随主耶稣的脚踪,勤做主工,忠勇向前……

走出家门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 ——箴言13:24

听姥爷说,我们家在旧社会时是本地的名门望族,大清朝那会,我家先祖曾担任满洲正蓝旗的固山额真(掌旗使),是“随龙入关”的功臣。姥爷的高祖父供职于国医局(古称“太医院”)。两代人都是深受皇家器重的国医。姥爷的曾祖父更是在36岁那年,因治愈了皇太子的眼疾,得皇上赐予“携子上殿,进宫面圣”的殊荣。后来,由于大清朝国力渐衰,内忧外患不断,朝廷内部明争暗斗,为了避免卷入其中,姥爷的曾祖父告老还乡,回老家开设药铺,继续悬壶济世。药铺名为“景仁堂”,时刻提醒后世子孙:“医者父母心,当以仁德济世”。

但是,老人没有让儿孙继承祖业,学医问药,而是让他们读书,却又不准考取功名。因为老人始终秉承着“要高门第需求学,要好儿女必读书”的信念,可又不愿意后世子孙涉足黑暗的官场,才立下这样的规矩。

到了太爷(姥爷的父亲)这一代,景仁堂已经在沈阳、北京、秦皇岛都开设有分店,太爷虽不精医道,却深明药理,而且颇谙经商之道,将祖业经营得红红火火。

太爷的大宅位于山清水秀的龙虎山下,全部由青砖砌成,覆以苍瓦,高大气派。大门口摆着两只汉白玉狮子,威风凛凛。每只狮子身上可以驮五个小孩,可见狮子之大。大门左右各有八根青石拴马桩,桩下有上马石,桩顶精工雕刻一只小猴子,取“马上封侯”之意。大院里跑着京巴,廊下挂着鸟笼,画眉、黄莺、百灵、蓝颊,一应俱全,每天都是一片莺歌燕舞。院子东边种着一棵白海棠,西边种着一棵红石榴,枝叶繁茂。院子中央摆着一个青瓷大鱼缸,尽显旗人贵胄气派。

姥爷的童年就是在这座大宅中度过的。

到了上学的年龄,太爷把他送到了庄里的新式小学堂。当时任教的老师是姥爷一个远房舅舅。虽说“娘亲舅大”,可生性顽皮的姥爷却还是不断鼓动同学和他一起逃学撬课,为此没少挨老师用戒尺打手心。

逃学后又去做什么呢?对于从小循规蹈矩的我来说,逃学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姥爷说,他们那个年代,可玩的实在太多了。春天放风筝,夏天捉鱼,秋天到收了庄稼的田地里逮野兔,冬天上山捕野鸡,反正一年四季不闲着。

最有趣的是放风筝。那个年代的风筝都是用高丽纸和高粱秆扎成,高丽纸韧性很强,再大的风也吹不破。每到春天,便有能工巧匠扎好风筝,由货郎挑到庄里买。金鱼风筝有一对可以随风滚动的大眼睛;鹞子风筝一上天,吓得庄里的小鸡纷纷跑回鸡窝躲藏,可谓栩栩如生。

玩得久了,姥爷就觉得没意思了,便又想出恶作剧的招数。他把一个极薄的刀片系在鱼钩上,再把鱼钩绑在风筝上。放风筝时专操控自己的风筝去割别人风筝的线。线一断,风筝借着风势,不一会就“远走高飞”,不见了踪影。放风筝的人起初还没察觉,渐渐发现风筝不受控制,才反应过来,气得跳脚大骂。而姥爷他们却躲着暗处笑得合不拢嘴。

待年纪大一些,姥爷就不屑于放风筝了,而是迷上了打猎。满族本是尚武的民族,八旗子弟个个精于骑射。姥爷跟着一帮族人天天架鹰拉犬,上山打猎,乐而忘返。满族猎人驯出来的猎鹰,异常凶猛,擒雉捕兔,手到擒来。有一种“海东青”,产于渤海之东,毛色青灰,只比鸽子稍大,却能捕获天鹅。姥爷迷恋打猎,竟瞒着太爷,从帐房擅自支取了100现大洋,托人从黑龙江买回一只海东青,天天架在肘上,到处炫耀。太爷知道后,大发雷霆,命人送走海东青,将姥爷狠狠打了一顿,并罚跪一夜。

打完罚完,太爷知道,儿子这学是上不成了,再上下去,还不知道他会闹出什么乱子来。在和太奶商议后,决定送姥爷到县城的药铺去,跟大掌柜学习抓药算账。一来以后可以和兄弟们继承家业,二来在太爷眼皮底下,也可以管束他。

就这样,姥爷告别了玩伴,到县城药铺做学徒去了,那一年,姥爷十四岁。

800_600_5c384de471ba9.png

海东青捕天鹅 铜摆件

(未完待续)

注:本文作者系广东教会一名牧师。

相关文章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