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试谈爱心冷漠的归途

最近,网络上盛传《感人的狗狗》视频引发了人们新一轮的思索和评论狂潮。看过的人,有的开始流泪诉说感动;有的拿此审问当今人们变幻莫测的爱情;而更多的则开始探寻现今人们的爱心到底归向何处?

视频主要讲述一只小狗在街头上不幸遭遇车祸死亡,而它的同伴一直守护在它的身旁,并推动着,企图唤醒“沉睡”的小狗。当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之后,死去小狗的同伴开始“求助”于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意外的是日本的网络媒体将小狗在马路上向过往行人为自己受伤同伴“求助”的照片转载,并刻意地将其同中国人的人性联系在了一起,称中国人的袖手旁观反映出“没有爱心”。当这则消息刊登在中国的互联网上,立刻炸开了锅:有人选择承认;有人选择辩驳;有人开始揭日本人的短儿;还有人表示中国人应该对社会、教育和人性进行全方位的反思。

据环球网调查显示截至13日晚8时,75.9%(2529票)的人投票表示应该接受日本人的批评,认为不应该的只有17.5%(584票),还有6.5%(217票)的人选择了“说不清”。

其中持“接受批评”观点的一个网民表示,看到图片,尤其是最后一张有些惭愧,不禁觉得鲁迅先生说的对,中国人的看客心理一直就没有消亡过。不接受的网民则说,“好多人是感动于狗狗之间的真情才拍照的,日本人却因此行为而颠倒黑白。”还有人表示,仅凭几张照片和这件事并不能说明全体中国人都普遍缺乏爱心,在08年的雪灾和震灾中中国人的爱心已经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日本人的‘爱心’在二战时期就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继而有些网民对日本人则提出反问,“日本人每年要吃掉多少鲸,捕杀多少海豚?有什么资格说中国人没爱心?”还有网民分析说,这并不是中国人缺乏爱心,而是人们“放不下自己的架子”,摆脱不了“随大流”的心态。大家最常想的就是――都没有别人去做,我如果这样做了,那不是特立独行,和大家拉开距离吗?

由此,笔者不禁想起八月买电脑时与一名技术员谈论关于乞讨和捐钱的境况。

记得当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后,技术员看了我一眼,然后很直白的说:“我是一分钱都不会给的。”他的观点是:那些人为什么不去自力更生呢?有手有脚不去劳动却总是等待着施舍。更有甚者,倘若仔细调查,你就会发现他们吃的、喝的、住的比我们还要好很多。当我提出,倘若你亲眼所见的是一个确实需要帮助的人,会怎么办呢?技术员表示,那一定会考虑,但对于这类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信心。当我问及:你小时候就这样吗?他很快的回答说:“不是。小时候看到这些人,即使不吃饭也把钱捐了;如果自己没有钱,但看着乞讨者实在太可怜的话,我会回家从父母要钱给他们。”

听了他的回答,我不禁思索,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成人后却变得如此冷静,甚至冷漠的可怕呢?而在今天,又是什么原因让开车的人们、拍照片的人们匆匆停留而又匆匆走过呢?据悉,直到很长时间以后一个打车路过的女士,停留下来解决了狗狗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国人并不像日本人所批的那样都没有爱心。

《马太福音》24章12节(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谈了。)让我们明白,爱起初并不是冷漠,而是经过了太多的世态炎凉,最终丢失了爱心,丢失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信心。

然而,这样的路迷失容易,回归却太难。所以有了今天人们常常谈论的道德缺失,人格丧失。但无论怎样,无论人们承认与否,都掩藏不了心底里那份对于爱和美好的呼求。那么,有些人不禁要问,今天的我们怎样才能回归那份美好呢?

笔者认为首先人们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明白了真爱以后才会知道何为归途。而《哥林多前书》13章4――8节中恰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算计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相信在一个国家之中,人们只有明白了什么是真爱并去爱的时候,才会取得进步。因为有了爱,人们才会交流;有了爱,人们才会晓得什么是真正的“利益”;有了爱,人们才会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国家的进步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这个国家里面是否有爱、是否团结、是否有不懈的努力和盼望。《传道书》4章12节告诉我们“ 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可见,只有团结才会胜利,而想要团结,首先就要求人们要明白爱心,恢复爱心,因为只有我们的爱完全了,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同得安慰的喜乐 。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