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于斌主教

抗战期间,无数中国基督徒与中华各界人士一道,共赴国难,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中,而中国天主教的于斌主教,就是其中一员。

于斌1901年生于黑龙江将军辖区兰西县(当时尚未建省),从小父母双亡,由爷爷奶奶抚养。他所生活的地方是个教友村,因此很小就接受了基督信仰,并于14岁受洗,教名保禄。

1919年,于斌就读于黑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此时五四运动爆发,他带领学生声援北京等地爱国学生的义举,被选为学生团团长。但他的行为引起了校方的不满,因此被学校开除。

1920年,于斌决定加入修道院,终生侍奉。他先进入吉林神罗修道院学习四年(期间在上海震旦大学学习一年),精通了拉丁文。毕业后被保送到罗马传信大学研读哲学、神学。1925年,获得罗马圣多玛斯学院哲学博士。并于1928年12月22日,成为神父。

1933年,于斌带着三个博士学位回到了中国,在辅仁大学任教,并担任中华全国公教进行会总监督,教廷驻华全权代表公署秘书、天主教《益世报》总发行人等职位。

当时日寇的铁蹄侵占了东北,并逐步向华北渗透,妄图灭亡中国。作为东北人的于斌,对亡国奴有着深切体会,于是他在第一次全国公教进行代表大会上,号召中国天主教徒团结一心,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并鼓励大家踊跃捐款,购买飞机支持抗战。于斌的呼吁得到了不少教友的支持,也改变了某些国人对于天主教徒不爱国的偏见。

1936年7月17日,于斌被教宗庇护十一世任命为南京代牧区主教,并于9月20日在北京西什库教堂祝圣。次年淞沪抗战爆发,于斌带领信徒在积极投入抗日运动,参与了救护伤兵、收容难民等等有益的事业。

此后,于斌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被任命为国民参政会议员,主持难民教济工作,并发起百辆救护车运动。当时日寇大肆美化侵华战争,妄图在国际上寻求支持。为了扭转外交的不利局面,向全世界揭露日寇的暴行,宣扬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中国派出不少使团远赴各国,积极宣传抗战。

于斌颇有外交才华,多次前往欧美各国,向进行外交斡旋,竭力为中国争取主动,并争取到了第一批美援,以促进抗战事业。此外,针对美国歧视华人的移民法,于斌从盟国角度出发,希望美国放弃这个不合时宜的法案,保障了海外华人的利益。

1954年,于斌前往中国台湾,担任辅仁大学校长。他将校训由“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改为“圣美善真”。在他主持下,辅仁大学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成为台湾的著名大学。

于斌国学造诣很高,因此被任命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还积极从事天主教中国化的事业,于1971年举行祭天敬祖大典(允许点香仪式)。此举引发了巨大争议,但台湾地区天主教却将此保留了下来,至今教会内仍在举行祭祖仪式。虽然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但不失为调和中西礼仪之争的一种尝试,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有着借鉴价值。

1969年4月28日,教宗保禄六世任命于斌为枢机主教,成为第二位中国红衣主教。1978年8月,教宗保禄六世安息,于斌枢机前往梵蒂冈参加丧礼并选举新教宗。8月16日,于斌在梵蒂冈因心脏病猝发安息主怀,未能参加新教宗的选举。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