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浪屿日光岩附近,有一座伦敦会姑娘楼,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之一。有些外地游客不清楚其名字的含义,其实所谓“姑娘”乃是近代来闽南未婚女传教士的称呼,而“姑娘楼”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
在中国近代史上,除了马礼逊、李提摩太、戴德生等等著名传教士外,还活跃着女传教士的美丽身影。由于当时普世教会尚未有女牧师的职位,因而女传教士是“未婚的姑娘”或成为来华牧师的贤内助,以奉献的精神促进了中国福音的传播以及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是女传教士在华开展的重要事工,不少人一生都在从事教育事业。英国人艾德赛于1844年在宁波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让广大妇女获得了接受教育机会。而在鼓浪屿的韦振玉牧师娘,则开办了怀德幼稚园,为中国最早的幼儿园。
除了基础教育,有的女传教士投入到高等教育建设中。像德本康夫人建立了金陵女子大学为中国第一所女子高等学府,为中国社会培养不少妇女人才。从1919年到1951年,毕业人数为999人,有999朵玫瑰的美誉。
医疗同教育一样,都是近代教会的重要事工,而这同样少不了女传教士的身影。像美国人道济来到北京后,看到很多中国孕妇饱受生产之痛。于是她采用先进的医疗知识,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妇婴专科医院,促进了中国近代医学的进步。此外,像陕西的司务道、广东的富马利都是著名的医疗传教士,她们默默奉献,让现代医学得以在华传播。
慈善事业更是少不了女传教士的身影,她们发扬耶稣基督博爱的精神,服务于中国的劳苦大众。由于种种原因,当时中国普遍存在弃婴的问题,因此女传教士们设立怜儿堂,收养被遗弃的女婴。有的女传教士则是投入到天足运动中,帮助不少妇女摆脱了缠足的痛苦。
在全民族抗战期间,产生了不少孤儿。艾伟德于是建立了孤儿之家,收留那些因为战争失去父母的孩子。并给予他们生活所需,以及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山东的慕拉第在爆发饥荒时,拿出自己不多的食物与饥民分享,最终因为营养不良而安息。在南京大屠杀的恐怖岁月里,女金大的魏特琳挺身而出,救助了一万多的中国难民,让他们免遭日寇的屠杀,奸淫。这些感人事迹都是女传教士在华慈善事业的真实写照。
除了教育、医疗、慈善等领域,在文字事工上同样活跃着女传教士的影子。当时广学会主办了《女铎》期刊,为中国最早的妇女杂志。而她的主编就是女传教士亮乐月,在家庭伦理、妇女解放、科普知识、社会问题等等有着重要影响。在武汉的韦棣华开设了图书馆,成为中国图书馆行业的开拓者。
而在华的女传教士群体中,还诞生了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就是著名的赛珍珠。她不但以中国题材创作小说《大地》,更是在外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综上所提到的女传教士,只是来华群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还有很多女传教士在中国默默无闻奉献了一生。无论是繁华的开放口岸,还是偏远的穷乡僻壤,都留下了她们美丽、荣耀的印记。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