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理士(Charles Rogers Mills,或译查尔斯·罗杰斯·米尔斯)为美国长老会来华宣教士,他在山东登州一带(今烟台)工作三十多年,为当地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梅理士于1829年8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吉尔福德。1856年10月,受美国北长老会派遣,携妻子与盖利夫妇等一同前往中国宣教,次年2月抵达上海,工作几年后,因难以适应当地气候,于1862年前往登州,与狄考文、郭显德、倪维思等宣教士一起工作。
他们同心合一,拓展教务,信徒人数得到不断地增长,登州也成为美国北长老会在山东最兴旺的地区,时人称:“美国长老会是山东基督教差会中最大的一个。在那些老传教士中,狄考文像一个大家族的长辈似的领导着登州地区的美国长老会”。
此语虽然只提到狄考文,但不可否认的是,梅理士从1865年到1895年一直担任登州长老会的负责人,没有他的默默付出与支持,狄考文也是很难放手从事牧养、教育、文字等事工的。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梅理士还是中国最早创办聋哑学校的人。
在近现代中国,残疾人是一个占比不小的群体,其中,聋哑人占了很大比例。而在当代社会中,聋哑教育非常普遍,让这些失聪的人获得了学习机会。不过在晚清时期,中国尚未建立聋哑教育,而梅理士来到山东后,改变了这种局面。
1887年,梅理士与夫人梅耐德共同创办了登州启喑学馆,将西方现代聋哑人教育引入中国。不过由于当时聋哑教育还是新兴事物,很多人并不理解。
因此开学之初,只招了李三元和刘堂凯两名学生。不过刘堂凯进步很快,学会了写700个字,认识1330多个汉字,能分辨出方言在音节上发音轻重的不同。不少人看到后,改变了观念,纷纷带着聋儿求学。
梅理士鉴于当时中国的聋哑人用手语进行表达一直是随意的,不规范,不统一。于是走访各地搜集中国聋人手势,并将手指字母传入中国,这是中国将手语应用于聋人教育,且延续至今。
梅理士安息后,夫人梅耐德独自管理聋哑学校。1898年,启喑学馆迁烟台,她长期从事启喑教育,并为全国各地培训了大量教师,为近代中国聋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除聋人教育事工以外,梅理士还对山东的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山东的花生远近闻名,人均产量达到全国第一,是中国重要的花生生产基地。而花生在山东得到大量种植,离不开梅理士的引进。
在他来到登州不久,在日常工作之余,对周边环境进行考察。他发现这里土质肥沃、气候宜人,又有种植花生的经历,就把自己从美国带来的弗吉尼亚大花生种子250克,送给大杨家村农民杨得来试种,这位信徒采用梅理士授予的技术,在当年就取得花生大丰收。
此后,花生种植技术推广到胶东各地,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因“大花生”颗粒特别大、适应性强、产量高,所以迅速在全国大面积广泛种植。“大花生”的引进是中国花生生产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山东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生出产地之一。
1895年6月21日,梅理士牧师在登州安息主怀。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