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个信徒成长的实质呢?对于“门训”,我有一些观察,在上“作门徒的转化”这门课程时,我也说明:
1、这不是搞门训培训之类的课程,不是快餐形式的培训。门训资料多的是,随处可见,内容都非常好。但牧师们拿着这些一套套的书不一定用得上,因为处境不同,教会对这些也不一定感兴趣。
2、我牧会40年,整个60年的门训运动有效吗?资料很好,但没有整合性,实质上带来了混淆,新招不断出现,一会儿良师益友,一会儿灵魂导师,教练们的模式也层出不穷,但不知道哪一个好用。
3、办门训的人自己都没有作门徒的基础。什么是门徒、作门徒和带门徒呢?搞门训的机构如雨后春笋,一下子消失,一下子又一大套。
4、教会推动门训却存在矛盾,动机不清晰,当教会人数增长停滞,项目或许就会消失。
5、门训只是关注20%的信徒,80%存在问题,没有兴趣参与。
6、牧者的离合影响带门徒的一致性。7、存在两个核心问题——领袖学替代门训和福音信息,为了抓人而非建立门徒。
“门徒观”是信仰行为的核心,首先,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关于生命和生活上作决定的架构;其次,它是一种价值观,我们如何看待经济和政治?这会影响我们能自由选择还是被捆绑。第三,它是一种运动,处于动态进行中而非静止的课程,有异象、方向和使命感。
信徒的成长是全面的。下面分享两个对话:
牧师一:教会最近如何?
牧师二:一般,您呢?上周聚会有多少?
牧师一:感谢主,增添了50人,今年洗礼就70年,您呢?
牧师二:我们一会儿去哪里吃饭?(搪塞过去)
信徒一:牧师讲道讨厌死了,讲的东西不知所谓。
信徒二:祷告会不去了,牧师都是在讲道,哪有祷告?
信徒一:传道不干了!说去开个小超市。
信徒二:助理牧师在家里还打他的师母呢!
很多时候,牧师和信徒都会出现这些情况,思考生命的成长是怎样的,这里有一个测试模型。层次能确定真实性,立体性有三个维度,单一的数字和一个维度容易失真。我们从四个层面来看:第一是数字,参加教会安排活动的人数为成长数据。第二是智商,信徒对圣经知识程度极低,迷信成分还是广泛,特别在农村信徒中,牧师顾及不过来,自身难保。第三是情商,对比美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华人教会,中国大陆教会的人际冲突最为复杂,芝麻绿豆的问题都处理不好。第四个是服侍,存在两种危险现象,一个是大教堂服侍团队表扬精英形态,没资格加入服侍的被冷落;另一个是农村教会没有什么服侍架构,服侍参差不齐。
对教会的成长测试更多停留在数据层面,智商、情商和服侍这三个层面没能很好地被处理,没有系统性地进行整合。长此以往,信徒慢慢会从教会流失。《路加福音》中如此描述:“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这里从长、宽、高、深四个维度来形容耶稣基督的成长,我们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