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疫情给某间教会带来的冲击!

疫情对社会各个层面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区别只是大或小。教会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必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且,由于教会的聚集属性,影响尤其大。两年多以来,比较幸运的教会能够开门聚会的时间可能也只有其中一半;而不太幸运的教会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关门,无法聚会。

位于苏南地区的一间教会,两年多以来总共被暂停了四次聚会,前后加起来约有一年时间。关键是现在还处于暂停的状态。在当下疫情抬头且不断蔓延的情况下,还真不知道何时能够重新再次开放。因此,这间教会的压力空前大,人人都能够感受得到,尤其是教牧同工的感受更为深刻。为什么呢?

因为这间教会虽然处于人口净流入之地,但本身处于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周围人口基数小,加之教堂更不是位于人口聚集地,所以并没有享受到外来人口所带来的红利;而且,这个小城市的本地信徒比较少,信徒量只占总数的个位数,虽然这间教会的本地信徒相对集中些,但大都是以老年信徒为主。

疫情发生之前,这间教会的主日聚会人数约在一百三十人左右,年奉献量二十万左右;但是,这间教会信徒人数及奉献量皆在逐年减少。对此,疫情对这间教会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即便不是这间教会的一份子也大概能够想象出来他们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冲击,大致有两个:

一是网络聚会难以开展。这次疫情的发生,教会普遍采取的补救措施是由实体聚会转到网络聚会,充分利用微信群、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展聚会,努力弥补线下无法开展聚会的损失。这间教会也是如此,只是开展的速度相对较慢,别的教会都开始都有两三个礼拜了,他们才开始行动起来。

而且,他们不仅在起初就慢了半拍,就连过程也慢,不尽如人意,登记信徒看似多,但在微信群里面的信徒,不到一半,聚会能够响应的信徒更少。因为这间教会的多数信徒为老年人,平时只打电话,不常用微信,甚至有些根本不会使用微信。所以,对他们而言在微信群里面聚会,犹如去另外一个城市教会聚会一样,不现实。这种情况给牧养带来了极大的难处。

二是线上奉献看不见。其实这间教会在疫情之前,就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当地银行开了二维码,贴在奉献箱上面,供一些平时不带现金的信徒扫码奉献,效果不错。可是,随着疫情的发生,这间教会虽然也效仿其他教会把奉献二维码放在微信群里面,供信徒扫码奉献,但效果显然不如其他教会。

每次召开教会间的交流会议,对这间教会同工来说都是异常的煎熬。为什么呢?因为看着兄弟教会汇报每月的收入情况,再对照自己教会的收入情况,差别很大,一下子就被拉开了距离,这在疫情之前是根本不会发生、也没有想到的事。对此,根本无需别人怎么说,自身就感觉到了无比的压力,却无可奈何。

面对疫情带来的这番冲击,这间教会同工并没有老是拿教会信徒基数小、老人多、位置偏僻等理由为自己找借口,乃是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寻找应对的方法,努力把损失的程度降到最低。他们先后开展了线上主日聚会、周间线上聚会、周间线上培训,加强小规模的家庭探访等。

而且,随着疫情的反反复复,教会聚会不断被暂停的情况下,他们不断自我加压,更新方式,服侍也更为卖力。据这间教会的一位同工介绍,疫情之前虽然线下聚会、探访等形式的聚会有很多,但两相比较而言,还是现在的服侍更为“充实”,因为虽然不能线下聚会,但服侍的量却增加了很多,不是线上聚会,就是与信徒电话交通,或者就是实地探访等,简直一刻都没得闲。

其实,这间教会的同工们深刻地知道,他们之所以一刻不得闲,抓紧时间服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努力,也是由危机感所导致,他们要及时止损,尽全力把损失降到最低。不然的话,小到他们的生存,大到教会能否继续存在都是个问题。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是小教会的现状,大型教会也许会好些,试想疫情之前的他们教会收入都捉襟见肘,疫情之中呢?工人工价、教堂修缮、水电费、会费等,都是个问题,老本吃完了之后,却无新来源,就麻烦大了。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