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组聚会,大多会采用八大流程:“欢迎破冰”“赞美敬拜”“分享见证”“互动查经”“每周行道”“事工传递”“彼此代祷”“检测评估”。这些流程也构成了小组聚会的八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也都需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便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接。既是如此,该如何让这些流程的独特性及关联性能在小组聚会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呢?
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平信徒们在不需要训练的情况下就能自然掌握这些理念及技巧,将每个流程的服侍做到位。事实上恰恰相反,如果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他们不单很难掌握好相关技巧,也有可能让聚会失去属灵的特质,比如,随随便便应付一下,或者存着可有可无的心不认真对待等。在本文中,笔者针对小组聚会提出三方面的专门训练。
一、理念的传递
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理念的传递”,比如在“欢迎破冰”这个环节里,我们首先要做的还不是教组员怎么做,而是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做这些事情会不会太幼稚,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其属灵意义在哪里。
在“欢迎”这个小环节中,我们每一次都要做自我介绍吗?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还要一遍一遍地重复介绍自己吗?当然不是!虽然我们在介绍了几遍后已经渐渐熟悉了,但要真正达到非常熟悉的地步还差得很远。流程规定每一次需要自我介绍,可我们在每一次的介绍中,并不需要介绍那些已经介绍过的内容。除了名字需要重复提及外,其他内容完全可以做到不重复的。
比如,第一次我可以介绍自己住在哪里,第二次可以介绍自己在哪里工作,做什么工作,第三次可以介绍自己聚会或侍奉的情况,第四次可以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之所在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一次次的自我介绍中,让别人能更多地认识自己,也让自己能更多地认识别人。这是一个相互敞开的环节,是破冰的第一步。
二、技巧的传授
培训的第二步则是“技巧的传授”。这一步关涉到的内容是“怎样操作”的问题,就是说面对不同的环节,具体该怎么做呢?在这方面,作为导师应当手把手地对某个小组的组长及组员进行专门训练。每一个环节都要训练,包括从理论层面传授操作的细则,然后给他们进行实际练习。
笔者有一次在线上给一个教会做小组聚会流程培训之后,那个教会的负责人便邀请我再去他们那里一次,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来操作。那个教会组长大多数是中老年的信徒,他们对“游戏”这个环节是存在着疑问,也不知所措。故此,笔者在短暂地讲述了相关理念后,便开始教他们如何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组员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笔者都及时回应并予以了具体的指导。
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在于“规范每个细节”。假设导师们不对组员进行技巧方面的培训,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一定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现象。比如,笔者在参加另一个小组聚会的过程中,发现该小组的游戏环节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虽然带领游戏的那位姊妹很有亲和力,也都有预备,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她选的那些游戏,有的带有明确的属灵含义,有的只是“玩玩而已”,有的游戏甚至连一般性的含义都不甚清楚。
三、适当的干预
所谓“适当的干预”是指在小组聚会的过程中,如果导师在场的话,应当对整个聚会的流程进行适当的干预。虽然我们有个“评估”的流程,但这是在事后,有些事情其实是需要在当下就指出来的。在此,我们需要平衡一个“度”的问题,既不要不作任何干预,也不要总是频繁地干预,而要有适当的干预。
比如,在整个聚会的流程中,时间的把控是一个必然需要干预的事项。如果不加以干预,在这方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一般是拖延或各个环节无法充分展开的问题。比如,在游戏这个环节就需要加以克制,有时某个游戏可能非常好玩,结果玩到后面就严重超时了。如果单单玩游戏这个环节就超过了半个小时,那后面的环节就必然需要进行压缩,可有些环节是不能太过压缩的。比如,唱诗歌的环节,你怎么压缩,只有15分钟的时间如何压缩?
由于我们的聚会有八大流程,每个流程就都需要相当的控制,最好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但这就需要导师在旁边进行监督及干预了。导师的职责不只是鼓励,还当起到“制动”的功用。导师这样做乃是为了让组员们养成习惯,按时开始、按时结束,也在各个环节中按时进行的好习惯。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