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的质疑与批判。现代性是崇尚科学与普遍理性,而后现代性是相对、多元与反权威的,李定武牧师说:“后现代主义相信,所有的实体都是短暂无常的,没有宇宙性的真理存在。因此人们的观念变得很混淆,因为不信有绝对性真理存在,任何人都可因他一时的感受,而将原有的价值一笔勾销,纵欲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1后现代的思潮挑战着教会的真理权威、救恩的唯一性以及道德的价值与标准。后现代也质疑宏大叙事。利奥塔说“它们不单讲述宏大故事(因为甚至前现代和部落故事也是这样),也宣称能够藉着诉诸普遍理性,支持或证明故事的宣称。”2宏大叙事的主要本质与特征是整全性与普遍性,这就决定它必然会不能容忍与其对立的观点,不能与多元观点共存。这样给基督教会的讲道侍奉带来极大挑战,因基督教信仰却在传讲上帝的叙事,而这叙事是属于宏大故事。在后现代思潮下,要如何牧养服侍?
首先,是以基督为中心。后现代强调多元化,因为多元化坚信各种“主义”皆有独立论证和思潮,所以大家应该一视同仁,给予尊重。这就排斥基督的终极性和其所成就救赎的唯一性。面对后现代多元主义的挑战,斯托得(Jhon.Stott)牧师说“我们要持续地证实耶稣基督的独一性和终极性。”3唯有耶稣基督是独一无二,他道成肉身,唯有他是神人二性;他成为赎罪祭,唯有他为世人的罪受死;他从死里复活,唯有他胜过死亡。斯托得牧师说“我们可能会称呼亚历山大大帝、查理曼大帝、拿破仑大帝,却不会称呼耶稣为耶稣大帝。无人像他一样,没有敌人,也没有继承者。”4因为没有人像耶稣那样拯救罪人,所以没有其他人拥有他的资格。因此回应后现代多元主义的挑战就是持守以基督为中心。
其次,是以圣经为道德标准。因着后现代反对一元化思想,道德上也落进相对性中。李定武牧师说,“在后现代主义的迷惑下,人一方面可以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又觉得很失落,因为突然间他发现自己将所有伦理道德的界限都取消了,他自己成了神!”5斯托得牧师也说“相对主义已经渗透文化,并且正在渗入教会。”他以婚姻为例说明相对主义对近代的影响。在过去普世基督徒所接受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和异性夫妻,并且是终生相爱不可分离,以及只有在婚姻中才能享受神所赐的亲密关系。自从1960年代以来受性道德与性革命的冲击,今日某些教会已经允许同居,废除正统婚姻的委身关系,倡导同性婚姻,取代异性婚姻。6
抗衡道德相对主义的牧养应是以圣经为伦理道德标准。主耶稣在马太福音第五章讲到,“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与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太5:17)耶稣不是律法主义者,也不是非律主义者;耶稣不像当时的法利赛人、犹太教法师一样恪守律法,耶稣也没有说门徒不需要律法。他乃是说“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因此耶稣藉此指出门徒对律法应有的态度,不是靠律法蒙恩,也不是撇弃律法,乃是但按着神的命令生活。“律法与先知”,是指神的话,也就是圣经,耶稣要他的门徒以圣经为生活的指南和道德的标准。
再次,是注重叙事性解经讲道。今天很多牧师、传道人宣讲圣道时,提出一个确定的论点或主题,再举生活例子、圣经例子等论证,构成一个逻辑结构,层层推进,阐明论点。艾利克森说这种方法“对那些认为科学模式是最佳组织形式的听众来说最合适也最有效,因为他们崇尚逻辑性强、单刀直入的说理方式。”但对今天后现代人来说已经失去效用,他说“由于电视媒体的负面影响,现代人已没有能力领会冗长复杂的逻辑论证,他们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跨度仅限于能跟得上‘音节’的节奏。”7后现代重视叙事,将叙事看为一种交际的作用,因此叙事作为宣道者宣讲信息的方法在后现代社会有其重要价值。作为最优秀布道者的耶稣常常使用叙事的方式宣讲,他经常用比喻、寓言、例子等进行讲道与教导。
叙事性讲道不是复述原来的故事,也不是马上就将观点或论题讲明,而是有戏剧性的成分,有故事线索,展开跌宕起伏的情节,将结局悬念留给听众,让听众注意挖掘信息中心的要旨,从而让听众与叙事的主角相遇。
最后,是尊重人个体的内在价值。后现代的世界观与现代的世界观是不一样的,现代的世界观是机械性和物质性的,而后现代的世界观相信世界是神所创造的。但他们认为创造不是神从无中创造出有来,他们认为“上帝不是通过从绝对虚无中生成有的方式,而是通过给各种事件旋生旋灭的混沌王国带来秩序的方式,创造我们现在的世界。”8在后现代看来,这样的创造观体现出这个创世的神既不控制万物,也不妨碍自然生长,“上帝不是单方面地创造万物,而是通过向造物灌输新的尊严感而促使造物自我创造。这种不断的激发而不是干预是自然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9因此对于后现代来说,神在创造世界时不是用自己的权能强制,而是用他的话语在诱发劝导。后现代持守这种世界观的目的是要说明每一件物质包括人在内都具有内在价值,不仅是人,每种东西都应当得到尊敬。人与人之间相处,后现代认为不是藉着暴力威胁,而是学会通过话语说服而彼此影响,正如神在创世时用他的话语劝导一样。
人性是有尊严又有内在价值的,这是圣经所持有的观点,因为神创造人时是按着他的形象而造的,所以每个被造之人的生命中都有神的形象,都是尊贵与有价值的,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爱戴。虽然基督教的创世观与后现代的创世观不一样,但对人性看法却是一致的。后现代用“劝导”的方式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给我们提示:牧者在牧养时应当尊重信徒和理解信徒的处境。牧者与信徒的关系不是上下不对等的阶级关系,而是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关系。耶稣在离世之前对他的门徒说,“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为仆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告诉你们了。”(约15:15)耶稣和他的门徒是主仆关系,但现在说他们是他的朋友。耶稣一方面纡尊降贵,另一方面又提升门徒的身份。
综上所述,在后现代思潮下的牧养服侍,应以基督为中心回应多元主义,以圣经为权威回应反权威和道德相对主义,以叙事性讲道将真理应用在后现代处境中,以尊重个人的内在价值为牧养导向。
脚注
1李定武:《后现代潮流中的心意更新》,香港:更新传道会,2000年,第8页。
2[美]史密斯:《与后现代大师一同上教会》,陈永财译,香港:基道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57页。
3[英]约翰.斯托得:《世界在等待的门徒》,黄淑惠译,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2015年,第12页。
4[英]约翰.斯托得:《世界在等待的门徒》,黄淑惠译,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2015年,第12页。
5李定武:《后现代潮流中的心意更新》,香港:更新传道会,2000年,第8页。
6[英]约翰.斯托得:《世界在等待的门徒》,黄淑惠译,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2015年,第13页。
7[美]米勒德.艾利克森:《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叶丽贤、苏欲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年,第400-401页。
8[美]格里芬:《后现代宗教》,孙慕天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第42页。
9[美]格里芬:《后现代宗教》,孙慕天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第42页。
(本文作者系深圳市基督教罗湖堂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