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Christmas)快到了,史载公元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过此节;它既称为耶诞节,且译成“基督弥撒”。我打小台湾长大,对Merry Christmas理解是“圣诞节快乐“,小学时爱哼念“Merry Christmas”或“Happy Christmas”,因为是英文;中学生时代收到一份圣诞礼物,竟是英国文豪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的名著,我再念教会大学才知道那两句英文意在祈福,就是耶稣基督即将降生。
今天翻开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得巧看到内文“舅舅,圣诞快乐!上帝保佑您!”才知原来圣诞节当时并不为很多英国人所知,后来就是因为狄更斯书里的约定风俗,诸如交换礼物,家庭聚会,圣诞大餐……甚至“Merry Christmas”从此流行社会,他也从此被称作“圣诞之父”,可知他与上帝深刻的关系。
回首1843年狄更斯完成那部代表作《小气财神》,主人翁“史顾己”在小说中自私而不甚讨喜,却也是当时复兴英国过圣诞节的关键角色。因为读者总也学到,狄更斯出身贫寒故用笔对抗不公?得蒙信仰基督力量更强?
狄更斯12岁时因父亲欠债遭致家人被关入“债务人监狱”,亲戚好心介绍他到伦敦的鞋油厂当童工,致使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也许致使他总找机会大量阅读,认真吸取知识……及长,狄更斯进报社做记者时还采访过选举活动,于是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外传》问世,小说描写城乡问题,主力描写底层。虽然第一年只卖五百册,但来年社会却有“狄更斯”话题甚至小有名号。一次,狄更斯读英国童工报告,想到曾在炎热窄小且受累的工厂母工帮工不止十小时,悲愤又涌。
这回他再写小册子《对英格兰人民的呼吁》,文豪愈觉如此无力难改英国,应改写成故事才能抓人目光。一次有缘到曼彻斯特拜访姐姐,遇到残障外甥哈利,他开始考虑残障儿童,他更眼见街头挨饿受冻倒地的人为之震惊,到处失业严重,粮价暴涨,底层是辛苦且受罪的,岂不也正是英国经历工业革命后“饥饿的四十年代”。于是他写出守财奴史顾己(Ebenezer Scrooge)的故事,Scrooge结合守财奴Screw和欺骗gouge。史顾己其实是讨厌圣诞节的,圣诞节夜三种精灵“过去“,“现在“和未来,带着史顾己穿越他自私自利的一生,看到自己将在孤独中死去,终于领悟:人可以和过去的自我和解,可以对未来充满希望。那现在就要付出温暖!就要放下过去的自我,重建明天的新我。
据悉,2012那年狄更斯200周年诞辰时,为纪念这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全英国以及世界各地曾超过50个国家前一年便开始就陆续举办相关活动。
可想而知,圣诞节就是一种慷慨给予并奉献,同理可推就像复兴的英国过圣诞节的风潮,也像狄更斯运用有缺陷的主角,刻画人心黑暗与光明,但也是更抓紧人人怀念圣诞节的奉献与给予。再看狄更斯1870年58岁因脑溢血离世时,第一本侦探小说《埃德温·德鲁德之谜》还来不及完成便被维多利亚女王安葬在西敏寺,墓碑刻着:“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匹克威外传》曾传说是最畅销作品,又传说世界各地孩子们读的第一本狄更斯总是《小气财神》,这本书曾被拍成电影20多次,也是狄更斯再版数量最多的一本!后来《戴维·科波菲尔》是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
狄更斯曾称基督教的教导简单而丰富,基督的榜样是无瑕完美的。人爱文豪狄更斯,自然不陌生他的名言,大作家那句“感谢上帝,它成了废墟”也成了废墟美学的一句经典名言,托尔斯泰《文学回忆录》也说:“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狄更斯提到上帝当然更值得我们再三细读,因为大有道理,难怪许多人说狄更斯重塑了圣诞节:
总有一天这一切都必须报应的,那时我祈求上帝要你和你们这万恶的族类来负起这一切罪责,一个不饶。
一只眼睛里闪烁着爱的光芒,而另一只眼睛却燃烧着自私的俗火。
没有强烈的爱,没有仁爱的心,没有以慈悲为怀为准则、以对世间众生的爱心为伟大的特征的上帝感激之忱,是永远得不到幸福的。
……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北京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