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培元中学,是当地一所重点学校。在其建立后,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那么这所学校有何传奇,能得到这位革命者的青睐呢?这需要从这所学校的创始人安礼逊说起。
安礼逊(Desen An , Alan S. Moore Anderson,或译:安德森·阿兰·慕尔)1876年生于生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其父理查德担任过伦敦警察总监。1896年10月11日,孙中山在伦敦被满清捕快逮捕,拘禁于清驻英使馆,拟押送回国处决,史称“伦敦蒙难”。
在艰难时刻,孙中山通过清使馆雇佣的英国仆人科尔找到其恩师康德黎求救。康德黎得知消息后,就立刻找到伦敦警方与英国外交部等机构,此事很快成为当时伦敦的热点新闻。而理查德更是为营救孙中山出了不少力,为他得以脱险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孙中山对这个警察总监充满了感恩。
不知道伦敦蒙难是否对安礼逊产生了特殊影响,让他对中国十分向往。于是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和剑桥大学毕业后,成为牧师的他立刻申请前往中国。
1903年,安礼逊以英国长老会传教士的身份,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来到鼓浪屿后,受文高能牧师邀请,到泉州兴办学校。1904年,安礼逊在泉州平水庙创办培元中学(校名出自,孙中山“培养中华民族之元气”一语),并得到爱国华侨李功藏的资金支持。学校附办养正小学,安礼逊任学校总理(校长)。
为了学校发展,需要扩建校舍,增加设备。安礼逊于1908年、1912年、1916年三次回英国募款,此外他还2次赴爪哇、菲律宾,1次赴仰光、新加坡等地筹款。在他的努力下,培元中学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建起新的校舍,更配备了抽水机、压水机、静电起电机、真空抽水机、真空二半球、辐射叶片旋转仪等物理仪器,及不少益智玩具等仪器设备,满足了学生教学实践的需要。
1920年,孙中山先生为了感激安礼逊父亲当年的救助,以及对科教兴国的重视,专程来到培元中学视察。为培元中学题赠“共进大同”四字。并为这所学校捐款,支持其教育发展。安礼逊认为,在中国办教育,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担当,于是他在教学之余,也积极培养接班人,1922年,他辞去学校总理职务,推荐校友、校监许志祺(锡安)任校长,自己则退任副校长。任副校长后,仍一如既往地为学校事务操劳。
在安礼逊等人带领下,培元中学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如:著名地理学者吕荣辉博士、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张文裕院士,原燕京大学教授谢毓铭,原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同济大学教授黄烈德,原中国音协主席李焕之,原厦门大学校长林祖庚,原福州大学、集美大学校长黄金陵、泰国侨领李引桐,印尼侨领李尚大,菲律宾侨领王金炳等等。
1931年,安礼逊被教会调往新加坡办学,为建校他四处奔波募捐,一些从培元中学毕业的校友也纷纷慷慨解囊,支助老校长办学。1941年,安礼逊在南非休假,并为学校筹集资金。但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加坡很快沦陷,他只好前往印度,直到1946年回到新加坡。此后他在Katong和Muar等地安度晚年,直到1959年在新加坡安息。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