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路6:41-42)
《路加福音》6章41-42节是主耶稣所讲的一段非常生动有力的教导,颇具说服力。可谓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旁敲侧击,循循善诱,一语中的,震耳发聩,引人深思,教导有方。那么,主耶稣的这段教导具体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幽默的——论断人是可笑的。在我们的人性里面,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命清高,好为人师,更不愿意洗耳恭听。特别对于那些喜欢论断别人的人,能够让他们虚心受教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对这种人施教?!这就需要“杀人于谈笑间”了。幽默间带着讽刺,谈笑间带出教训。幽默的语言既能达到博人一笑,又能给人致命一击,何乐而不为呢!这段经文就是耶稣富有幽默感的一个例子。
其一,利用臆想。这里主耶稣描述了一个人自己眼中有梁木,不急于拔掉自己的梁木,却尝试去掉别人眼中的刺,这是一幅多么富有幽默感和讽刺性的图画。这画面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让人浮想联翩,颇有感悟。这是每一个人听见的人都会立刻感悟明白的画面;其二,普遍现象。主耶稣所讲的类似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普遍。每一个人听后都会知道这里所讲的就是自己。对别人吹毛求疵,对自己异常宽大,这种人性的弱点不就是你我的表现吗?其三,正话反说。幽默多是逆性思维,画风逆转,出奇制胜。幽默、讽刺往往都是以正面的说法来表达反面的意思。正面不能说服,就从反方向入手。学会逆向思维,很多难解问题都会轻松逆转。
其次,艺术的——论断人是可怜的。主耶稣的这段讲论修辞艺术性极强,堪称文学上上品,仔细品味,叹为观止。高深的修辞艺术更能增强彻悟力、说服力,让人如梦方醒,痛改前非。
其一,对比。在本段讲论中,“刺”,“梁木”,“自己”,“你弟兄”都分别出现三次,并且平均分配在三个部分之中。主耶稣每一次都以“刺”和“梁木”来对比,又以“自己”和“你弟兄”来对比。这里是用“自己”来称呼论断人的那人,更以“你弟兄”来称呼被论断的对象。如此显明的两个对比前者达到了晓之以理的果效,后者达到了动之以情的效果,真叫人无话可驳。自己比对方问题更加严重,怎配论断对方;自己与对方乃是弟兄关系,怎能论断对方,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啊!打蛇七寸,说话到位,才会迎刃而解,立见奇效。其二,反问。在这段经文讲论中,主耶稣首先连发两问,令人不禁拍案称奇。好的问题比平铺直叙更加铿锵有力,更会令人接受,更能带出果效。因为反问会令人反思:人类很多的怪异举动都是因着没有深入反思造成的。当我们笑话别人时,可能自己就是一个笑话。当我们论断别人时,可能自己就是一个小丑。当我们指责别人时,可能自己就是一个问题。如果人类都能够深深反思自己,还有什么问题会发生呢?主耶稣实在是反问专家,又是解危专家,每一次遇见问题都会以反问的方式让对方哑口无言,无言以对。因为他最知道人类的本性弱点所在。其三,夸张。主耶稣在这里用“木屑”和“梁木”作对比,更是美妙地将修辞上的“借代”与“夸张”结合在一起,达到一鸣惊人的作用。人们对抽象的道理和图像的感染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刺是细小到不容易觉察的微屑;梁木是房屋建筑上粗大到的木料。这两者,一个极小,一个极大,自然形成强烈的视觉差。即使在头脑的想象中,也不难带来冲击感。真是:话不在多,而在精准。
还有,显著的——论断人是可悲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刺”,“梁木”,“自己”,“你弟兄”各自平均出现三次以外。本段经文中又三次提到“有”,三次提到“去掉”,三次单独提到“你”,六次提到了“眼中”。又在第一句提到“看见”,在第二句提到“不见”,第三句提到“看得清楚”。如此多的词语重复应用将主题很清晰地突出出来——你自己眼中有梁木,就看不清楚,就不能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不要对别人的缺点吹毛求疵,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否则就无法看得清楚,更无法帮助别人。
其一,论断是可悲的。主耶稣用“木屑”和“梁木”作比喻,阐明自己是个罪人还常常去论断别人是人类之中何等可悲是事情啊。我们需要深刻地知道每一个人都没有定他人罪的权利。其二,省察是必要的。这段经文更让我们知道自省的必要性。如果每一个喜欢吹毛求疵、责难别人的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多多自我反思,人与人之间就少了一些矛盾冲突,多了一些和谐相处。基督徒更应该严于律己而宽于责人。其三,拔刺是艰难的。去掉别人眼中之刺是非常艰难的,从我们自己很难改变就可以感知了。哈哈哈。我们连自己的缺点都无法察觉,不能改掉,更何况看清别人,改变别人了。堕落后的人类都会觉得别人需要改变,却不知道自己更需要改变。只有先改变自己,更新自己才有可能帮助别人,成为改变别人的媒介。
(本文作者为辽宁一传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