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力西(中国画) 作者:周旻(平和人)
仁力西,英国长老会的女传教士,1885年到中国厦门传教,俗称“仁姑娘”。
乌埭女学是英国长老会在厦门开办的一所寄宿制女校。该笔费用,由英国长老会的女性信徒们,从英国伦敦及德文郡的托基镇(Torquay,Devon)募捐而来于1877年6月创办。仁力西姑娘和安玉瑜姑娘同在乌埭女学一起工作,1892年安玉瑜姑娘离开厦门去漳浦在县城创设的养正女校,就将乌埭女学交给仁力西姑娘掌管。
厦门乌埭女学每年学生入读人数不断增加,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会通过其宗教信仰宣扬“凡入学者是上帝最疼爱的儿女”,从人性角度的关怀女性,学校女生均出于教会家庭,她们来自闽南地区“安海、石码、长桥、白水营、厦门港、本地等”。1911年改称怀仁女学,以纪念仁力西姑娘为女学重建校舍捐款。
仁力西传教士(网络照片)
学校“初设於乌埭角后因学生数日渐增加,校舍宿舍均不敷用,经仁历西师姑向长老公会女宣道会差会建议另筑一校舍,至1911年建筑完竣即迁入新校舍(即本校址)上课,定名为怀仁。
1924年,建筑风雨雨操场与烹饪室,1926年再建筑两教室,后因中小学生增加,礼堂与宿舍不敷用,经校友会与社会人士及仁历西姑娘之捐助,将保顺楼(即英籍师姑住宅)旧址重建,于1935年落成,即思倪堂,楼下为中小学礼堂,楼上即与怀德及本校中学共同使用。”
仁力西接办的鼓浪屿乌埭女学校舍(摄于1895年)——美国南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藏
仁力西姑娘还为金井堂会许声炎牧师在1897年创设的女塾捐款建楼,女塾因名“慕仁女塾”,也寓意怀念仁历西姑娘。教会所办的女学在客观上从思想启蒙了接受现代教育的女孩,随着她们的成长,视野的开阔,精神上的觉醒,从原先闭锁的生活逐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截至1907年,乌埭女学的毕业生中,有65人成为教师。
1892年,仁力西(第三排最左边)和乌埭女学的学生们
1914年,怀仁女学增设初中程度的旧制师范。1931年,中学部正式式注册为“私立怀仁女子中学”(简称“怀仁女中”)。1951年厦门解放后,小学部的怀仁女学和毓德女学都停办,以两校为基础,合并创建厦门师范附属小学。
1904年,仁力西同时患上登革热和胸膜炎后,3月回到英国,经多方治疗病情未见好转。1907年3月24日,这位执著于女子教育与传教的先驱,在英国安息主怀。
参考资料:
1、 周旻绘著:《鼓浪屿历史名人画传》
2、厦门网-厦门晚报讯(文/图 黄绍坚):《仁姑娘的中国情结:苏格兰女子杰西曾来厦兴办女学》
3、王世泰 编:《厦门市教会、教会学校资料汇集》(2022.12)
4、《美国归正教在厦门1842—1951》,2013年9月初版一印,作者:(美)杰拉德·F·德庸。杨丽、叶克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