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其极大震撼了满清的统治,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先导。
但太平天国同样充满了争议,除了其统治集团的腐化,严苛的社会治理等因素外,最为突出的表现为其披着基督宗教的外衣,与中国民间信仰相融合,而被不少历史、宗教的学者视为异端邪教。而随着1999年某件知名事件的发生,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日益黑化,邪教论逐渐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其实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有一个群体就在密切关注洪秀全与拜上帝会。这就是在华的传教士。因为洪杨等人是打着基督信仰旗号的,这让希望在中国福传的传教士们格外兴奋。而干王洪仁玕在香港期间,向瑞典传教士韩山文介绍太平天国的情况。这些资料让韩山文成为最早研究这场运动的人,他的书也在传教士群体引起了轰动。
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就认定“造推广福音可能的便利之处”。而在香港的圣公会维多利亚主教史密斯更是在1854年新年祝辞中为洪秀全祈祷,高度评价太平天国是:“成功地让革命成为伟大的信仰运动,而非政治暴乱”。
最兴奋的还当属洪秀全曾经的老师,美国人罗孝全。最为保守、又极端的浸礼会传教士,他认为“太平天国起义是由于他们对国内种种不满而联合起来的,他们中来自于拜上帝教的那些人有着不一样的目标——为了自己而斗争,正在废除偶像崇拜。”“如果目前的叛乱能废除中国人的偶像崇拜,为福音在他们中间的广泛传播开辟道路,那么,这一结果将是同样的奇妙。”
可是随着传教士与洪秀全交往的深入,他们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1858年,出于对这场“基督徒革命”的好奇,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与杨格非等人应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之邀,去苏州见李秀成、洪仁玕等领袖,讨论神学的问题。他们通过接触,日益发觉这场运动存在异端倾向。1861年,艾约瑟又赴天京(南京)上书洪秀全,指出其信仰上问题,希望能回归正统,但遭到洪的驳斥。
即便是一开始高度评价洪秀全的罗孝全,在去南京后,思想也发生了改变。虽然从1860年开始,罗孝全在南京受到了洪秀全热情招待,担任了官职,赐予了爵位。但他却一点也不开心,因为他觉得洪秀全的信仰与自己差异太大,于是在待了一年后就失望地离开了。
由此可见,在华的传教士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存在着从积极肯定到完全否定的历程,这是太平天国对外关系上一段重要的历史。而传教士等在华西方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通过资讯传到了西方,深刻影响了舆论走向,成为当时欧美人对他们的看法。
最为典型的是马克思在1853年认为“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随着他了解的深入,对太平天国评价急转直下,1862年就认为“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恶魔的化身。”
延伸阅读;《天国之春:不一样的太平天国运动史》
本书作者曾作为英国海军在远东服役,是不少事件的亲历者。他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为主线,详细解读了太平天国运动中中国时局的变化、传教士活动的发展、太平天国与清政府以及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演变。
全书以翔实的史料讲述了洪秀全为何会走上起义的道路,太平军的成员构成是什么、军纪到底怎么样,清政府为何最初没能遏制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洪秀全和杨秀清为何会反目,西方列强如何看待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如何定位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本书是最早向西方系统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著作之一,包含了许多他处未见的史料和分析。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