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这位爱国华侨带领乡民,建立了一座美丽的城市

诗巫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第三省省会,其城市人口中有四成是华人。正是百年前他们的祖先来此垦荒,才建立了这座美丽富饶的城市。而领导这一伟大壮举的,则是一位叫黄乃裳的爱国华侨。

1849年,黄乃裳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六都湖峰一个务农家庭,从小过着半耕半读的清苦生活。1866年美以美会(卫理公会)的薛承恩等传教士来到闽清宣教。黄乃裳与他们接触后,很快就接受了福音。并进入教会学习了各种西方文化知识,增长了见识。1871年,他跟随许扬美牧师在古田、尤溪、沙县、顺昌、洋口、延平等地福传,并于传教士保灵一起从事文字事工,成为美以美会重要的同工。

黄乃裳在处理教务之余,十分关注中国的发展,他曾创办英华、福音、培元三所学校。教授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以提高国人的知识,从而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在宣教中黄乃裳发现,要让国人接受福音,就需要提高教牧的社会地位,于是他投身于科举当中,并于1894年成为举人。就在这一年,家国的变故对黄乃裳造成了巨大冲击。

他的三弟黄乃模是北洋水师致远号的副管带,在黄海海战中,与管带邓世昌一起壮烈牺牲。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也让黄乃裳看清了满清的本质。于是毅然放弃科举之路,参与到康有为的公车上书中。

1896年黄乃裳创办了福州最早由国人创办的报纸《福报》,宣扬维新思想。戊戌变法时,他积极宣扬新学,并于林旭等六君子结交。百日维新失败后,黄乃裳作为维新派成员遭到通缉,于是辗转来到了新加坡。

黄乃裳发现,南洋有大片未开垦的土地,而他的老家地少人多,民生贫瘠,于是萌发了带领乡民到此垦荒的想法。他在女婿林文庆(后为厦门大学校长)的支持下,前往砂拉越考察。

黄乃裳看到诗巫位于拉让江与伊干河汇合处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宽广平坦,其位置之佳,是一片难得的开垦之地。而当地拉者(酋长)查尔斯·布鲁克也希望华人能来此地发展,以促进发展。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于1900年5月签订合约,将诗巫一带作为华人开垦的地区。

黄乃裳将这片土地称为“新福州”,是年九年回到福建招募垦荒者。由于黄乃裳在美以美会中拥有很高威望,不少贫苦的乡民也希望下南洋寻找出路,于是纷纷报名加入了移民活动。

在这场被黄乃裳称为“出埃及”的移民中,共有来自闽清、古田、闽侯、永泰等地的乡民加入。他们一共分为三批前往,总共1118人,其中三分之二为教会成员。

根据记载,黄乃裳带领大家筚路蓝缕开发诗巫,他身先士卒“终日勤于垦务,安排垦农的生产,对千把号人的衣食住行,也操心张罗,事必躬亲。”即使身患胃病,能辛勤劳作。

三年后荒凉的地方焕然一新,垦民们不仅丰衣足食,更是“有学校、教堂、商店等设施,医生每月都到各个垦区巡诊。各垦区间修了大路,有的还架起桥梁。”

诗巫也在黄乃裳带去的垦荒者及其后继者的不断耕耘下,成为马来西亚一座繁荣的城市。如今的诗巫有“黄乃裳路”“黄乃裳中学”“黄乃裳公园”等等以他命名的地方,表达了当地人对他的纪念。

1904年6月,黄乃裳看到诗巫卓有成效,把垦场交给美国传教士富雅各管理,自己回到了祖国参与其他事务。此时的他已经接受了孙中山的思想,在中国南方宣传革命,参与策划了潮州黄冈起义。并在家乡投身教育、实业等等公益。

民国建立后,黄乃裳曾短暂从政,任政务院副院长兼交通司司长。他致力于振兴教育和实业,积极吸引侨商投资,为国家做出了应有贡献。可不久就因为健康原因而辞去公职。

1914年,黄乃裳因为其革命立场,遭到了袁世凯的迫害,被捕入狱,幸好海内外正义人士大力营救才让他转危为安。晚年的黄乃裳虽然身体欠佳,但仍担任过孙中山的顾问,直到1924年9月22日安息。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