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圣诞节前夕,总有些人出来大肆鼓吹说,圣诞节是异教的节日,过这个节没有圣经的依据。过惯了圣诞节的弟兄姊妹,对此感到很困惑。其实这是关乎信仰是否成熟的问题,很有必要细细说明一下。
人有一个正确的信仰、成熟的信仰是很好的事。所谓“信仰”,是指某人自发对某种思想或宗教或追求的信奉敬仰。信仰的意思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从字面上来说,它其实代表着一种崇高的、远大的目标和使命,是值得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寻和追求的,在某种层面上类似于人生的价值或者意义。
当然信仰还包含另外一些层面的东西,包括个人相信的价值原则和是非观念等等。因此,真正的信仰可以说是一套个人或者群体关于(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对错等原则和信念的综合看法,或者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
关于对宗教信仰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说法:从世界观上而言,宗教(或信仰)就是“对终极的关怀”(世界终究会如何?人将来会去哪里?)从哲学上而言,信仰是理性(信得有理)、意志(一直坚信)及情感(乐意去信)的综合表达。就其个人而言,信仰是一种体验。体验需要有三个要素:有必要的时间(一时至一生)、有经历的事件(一事或诸事)、有相应的体悟(一点或更多)。
基督徒的信仰,当然信的是基督,是圣经上记载的那位基督而非其他。
是不是信的圣经上所说的那位基督、怎样信?信的正确与否?理解到位没有?信了又如何?检验的标准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怎样检验?乃是我们一生追寻的问题,更是时时当践行的问题。
信仰既是理性、意志及情感的综合表达,更是这三者间的平衡。否则就会要么冷淡、要么狂热、要么不冷不热——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成熟的信仰。
就“理性”而言,就是要信得有理,否则就是盲信或迷信,就容易走向极端,甚至滑向异端。就基督教的信仰而言,这个有理就是神学:即不违《信经》的规范、不悖《圣经》的要求、不离教会的历史传承。这三个要素都当综合起来看,离开了一个都会出问题,只讲其一,乃是异端的惯用手段,也是对无知者的糊弄。
近年来,有个别教会宣称不再过圣诞节、复活节了,他们的理由是圣经上没有过这两个节之说,更没有记载那一天过这两个节。这对于多年来过惯了两大节日的信众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若牧者突然宣布不再过此两节,他们更有些茫然:难道说以往都过错了?
就过圣诞节而言,12月25日的确是起源于古罗马时代纪念太阳神的日子,在古罗马传统信仰中,这一天是太阳神“密特拉”的生日,寓意着“新年和希望”,最初的这个日子与基督教并没有关系。但那时的基督教徒为了对抗当时的密特拉教,故意将耶稣与其联系起来,将12月25日定为耶稣圣诞。尽管耶稣的真实生日至今尚无人知晓,可是对异教的文化传统赋予基督信仰的全新解释,这是很正常的。现今我们中国的好多教会,农历新年都过新年感恩礼拜,这与中国传统过年(“年”本是凶兽,过年就是避凶兽的意思)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虽然圣经上没有记载过圣诞节,但圣经中多次记载圣诞的事实,这是值得基督徒感恩、高兴、纪念的日子,过这个节,既没违背《信经》,也不能简单地说与《圣经》有冲突,其实是符合圣经的,这是教会的历史传承与规定。不然我们可能连教会历史上历次大公会议的决议都会否定,如《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之中明确所定的三大节日,弟兄姊妹愿意过哪有什么不好。至于在哪一天过这个节并不重要(复活节每年的日期虽不一样,但是按规定推算出来的),也不是非要在12月25日才可以过。事实上很多教会由于堂点较多,在12月25日前后都在过。
重要的是能纪念主耶稣的诞生,是值得感恩和高兴的事。你不过圣诞节,并非大逆不道,但你对别人过圣诞说三道四就不对了。作为教会的牧者,若突然宣布今年不用过圣诞节,你能忍心吗?你考虑了大多数弟兄姊妹的感受么?搞不好还会给教会制造混乱,这又何必呢!
有的人说,不用守主日,因为守主日也没有圣经的记载,他们均是不知道教会历史传承的事实,片面、盲目地理解“高举圣经”,故意标新立意去糊弄人。凡此种种都应该高度警惕。
而人对神学的掌握,即要有一定的神学素养,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需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专业的圣经知识、教会历史知识等,还要善于思考才行。这并不等于每一个信徒必须要有较高的神学水准,但起码的基本道理是应该知道的。既不重知识、又不愿意思考、还轻视理性,只重视情感,走向异端只是迟早的事。当然只重理性,缺乏情感,也会冷水一潭。
神学更有平衡与调适的作用:如信心与行为、属灵与属世、理性与灵性、今世与永生、恩典与本份等等的平衡,若只强调一端,虽然容易吸引人,但会把人带偏。近年来出现的所谓的“恩典福音”异端就是典型。
说到底神学是规范信仰或指导信仰的。当然宗教信仰有其超越性,有超越理性的东西,所以我们通常说,“没有理性的信仰就是迷信,没有超越理性的信仰就不是真正的信仰。”
而过于强调超越理性的东西更容易出问题。重视所谓的属灵启示、先知信息、属灵经验,可能对你自己有好处,但不一定适用于他人。
某教会在圣台十字架上面挂出很大一幅字,说是从某先知而来的信息:今年是上帝恩典最多的一年、或是赐福最多的一年(大意)。这样的表述是很有问题的,如果说你今年个人有这样的体验的话,这个说法是说得过去的。但把这幅字挂出来,仔细想想:难道你能控制上帝的恩典的多少?哪一年的多少是你说了算?
还有的教会高举所传讲的是从某先知而来的信息。本来,我们对一些事情的判断和该有的预期通过祈祷、读经、思想而来的启发,既是圣灵的引导、更是人追求的结果,既不神秘,也不玄妙。若有人故意传一些离奇的信息,把具体的某个事情说得有鼻有眼,有详细的启示,甚至传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所谓是懂非懂的亮光,或是某人的特殊看见,那必定是假先知(网上所谓的传先知的信息多是如此)。特别是从海外而来的信息,更有渗透之嫌,必须高度警惕才是。
就“意志”而言,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无论如何,都一直坚信,这就是信心,即信仰上所讲的意志。若一遇困难、一有挫折就不信了,没有坚持信下去,没有意志的信,那就是“小信”、甚至是“不信”。若缺乏意志的信仰,当然其表现就不冷不热了。
就“情感”而言,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持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心理体现,如憎恶、喜欢、热爱等。对基督徒(信仰者)而言,对上帝、对教会的热爱,我们充满了感情这是很自然的事。这个情感,更多的是通过我们灵性的激发出来的,灵性即属灵性。神是灵,不是由物质构成,也不拥有物质的本质,神不受物质的制约;人也有神的灵,人可以以灵与神相通。所以灵性就有超越的东西,灵性可以理解为“协调各种关系的最佳状态的能力”。在宗教信仰里,就以灵性为人能够智慧地处理看待世事、并且追求幸福的最终原因,这种灵性也就变成了统御智慧、思维、肉体,并指导人与环境或神相处的和谐。
灵性的确可以超越理性。当然,灵性活泼,就充满情感,但感情过于浓烈,就会不顾理性,趋于狂热,偏离理性,不管神学,这离走向异端已经是不远了。
有人片面追求所谓的“圣灵充满”,大声喊叫,地上打滚,歇斯底里的不停地“阿们”。人一但有了这失去意识所谓的“释放”的经验,就很难纠正过来。那些所谓追求“灵恩”的多是如此,他们不信“圣灵随己意分给各人”,而是要圣灵听他们的。把圣灵引导和人的读经、默想对立了起来,那肉体的体验根本不是什么属灵的体验,那是偷懒者的托词和无知者的糊涂。
对于基督徒来说,关于信仰,这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但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更是一个易出差池的问题。
所以说,成熟的信仰既要注重理性的规范,又要重视情感的需要,掌握这二者的平衡,再有意志的加持。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四川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