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滋润灵魂的好书《幽谷清泉》背后的故事

前一时期,在晋南教会走访,偶然发现了一本好书,就是徐纯正老弟兄的遗作《幽谷清泉》,由陕西省基督教两会出版。他的第一本著作为《甘雨》,由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出版,以前也曾读过。

《幽谷清泉》封面设计朴素典雅,图中青山绿水间,沟壑一缕飞瀑倾斜而下,给人们美的享受。《从兰塞起行》《恢复人的尊严》《神啊求你纪念我》《有早晨,有晚上》《因为断定罪名》《照坛的样式》《上帝就是爱》……文中内容题目凝练,言语朴实,有与神对话,也有心灵独白,还有对读者的劝勉,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神的感恩敬虔。

书中的内容是他的读经笔记和默想心得,类似灵修名著《荒漠甘泉》的文风笔调。每天思考一段圣经经文,写下的是他读经的体会,抑或是灵修默想心得。既有对圣经字意的阐释,也有对人生的反思;既有对信仰的认知,也有对自己属灵状况的剖析;既有圣经人物的人格及属灵品格的详细解读,也有对其得胜、失败的警戒与反思;有自己生活状况、亲身的经历,还有身边的一些见证。内容看似浅显却蕴含隽永深邃的真理之光,实际也是他信仰生活的流露与写照。

书中内容字句凝练,言简意赅,每篇有数百字,读后掩卷深思,深得益处。既适合牧者灵修,也适合帮助信徒成长。读此书犹如与老人对话,娓娓而谈,颇得造就。一卷在手,似一泓清泉,能使干渴的心灵得以滋润。

正如陕西老一辈牧者张冠儒牧师为此书写道:“纯正弟兄的写作,没有华而不实的说教,没有深奥的神学理论,篇篇信息都是他在灵修时与神亲密相交所得到的亮光启示,字字句句都是他在神恩膏教训下属灵生命的流露和现实生活的经历。他所阐述的都是他所行、所经历的,诚如一首诗歌这样写道:你若不压橄榄成渣,它就不能变成酒,你若不炼哪哒成膏,它就不流芬芳。”

诚哉斯言,病痛苦难的经历成就了一位属灵的前辈,也凝聚心血成就了一本好书。

作者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其儿子所写的作者生平中写道:徐纯正,又名徐春珍。1935年出生于河南省孟津县铁炉村一农民家庭。幼年时家贫,父亲曾是铁匠。不幸因年早逝。为减轻家庭负担,只身一人来到陕西。后在宝鸡卖苦力为生。建国后,年仅15岁的他积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投身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转业到宝鸡地区医院,文革受迫害,被下放到太白县、陇县和千阳县等地接受改造。他医德高尚,深受当地百姓赞誉。后由于水土不服, 加之改造地方环境恶劣,上世纪七十年代罹患骨髓侧索神经综合征,此症是医学上的不治之症;1976年调回到宝成仪表厂职工医院工作。1983年下肢开始瘫痪。

他自幼受父母影响信仰基督教,信仰虔诚,热心助人。专家会诊,最多只能再活三年。他想到的是怎样使这三年活得更有意义。最喜欢的格言是:“我们虽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我们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写作,读经心得,生活见证,生命的成长,这些都像涓涓细流一样,娓娓倾诉自己如何越过山涧,越过险滩,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奔流不息。《天风》杂志有了他的短文,《函授教材》连载了他的“生命活水”。他的视力极速下降,一只眼睛几乎失明,另一只眼睛只有0.5的视力;他的手无法握笔,几乎是夹着笔写作,还要忍受抽搐的折磨,就这样顽强与病魔抗争。一篇篇感人的文章就这样写成。许多弟兄姊妹来信与他交流,教会的同工同道经常看望与他交通。他感到在基督里的属灵生活的充实,说比自己原来健康的时候还忙,就这样与时间赛跑。

他把自己完全献上,而且献上了自己的孩子。在最需要亲人照顾的时候,他的儿子考上了金陵协和神学院。当时儿子面对家里情况曾有放弃上学的念头,他鼓励儿子“你从小是奉献给主的,我无权留你在身边,教会需要你,你应听从主的呼唤,不可手扶着犁向后看”。他鼓励儿子走上了侍奉道路,并且成为神所重用的仆人(他的儿子就是现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牧师)。神的旨意是那样奇妙,上帝差派了一位无家可归的王彼得弟兄,成为他生命中最后的陪伴。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又度过了两个三年。直到1994年2月徐纯正弟兄荣归天家,王弟兄一直没有离开。

生命的最后阶段,徐老弟兄放弃了治疗,这令许多人不理解,问为什么要放弃治疗?因为身为医生的他知道当今医学的无奈。

他生活简朴,把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帮助穷人;尽管他自己也很清贫,却帮助教会建堂,为了陕西圣经学院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慷慨解囊。如果不是王弟兄披露,人们不会想到那个曾多次自称“谢主恩”的捐款者,竟是这样一位常年瘫痪在床的病人。

有一位同工在来信中说:“你是中国教会的保尔,你的人生因基督而充满活力,这就是信仰的魅力。”正如陕西省基督教两会在出版说明中所言,神所重用的徐纯正老弟兄,是一位真基督徒,是一位做光做盐的基督徒,一生活着爱主,为侍奉主而活,充满基督的馨香之气。他人生的最后12年,是在病床上度过,但他却以惊人的信心和毅力写下了几十万字的灵修作品。他的作品中里面没有绝望,没有悲天自怜,没有对伤害他的庸医的仇恨,而是流露出对神的爱,对主谦卑的依靠,对人的安慰,句句读来如汩汩清泉沁人心脾。

注: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