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鼓浪屿的养老院,原来是座老教堂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4-09-06 20:37:11
分享与播放

基督信仰是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上的重要文化形态,岛上不少教堂都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坐落在鼓浪屿地标日光岩下的百合园托老院,则是由一座老教堂改造而来。

说起福音堂的历史,则不得不提英国伦敦会。她们是中国近代在华重要的宣教组织。第一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就来自于伦敦会。而且伦敦会非常注重基督信仰与中华文化的融合,诞生了麦都思、理雅各、艾约瑟等等在中西文明互鉴上,颇有作为的传教士。

1844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施敦力(约翰)来到鼓浪屿,并建立了岛上最早的教堂与学校,为海上花园文明互鉴的最早推动者之一。1894年后,英国伦敦会又在鸡母山一带建立礼拜堂以及牧师楼、姑娘楼等等教会机构,成为其在闽南、闽西地区教务活动的中心。

1901年,随着鼓浪屿上信徒增多,鸡母山的“新礼拜堂”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伦敦会有了兴建新教堂的想发。他们看中了日光岩下的一块土地,并在厦门泰山、关隘内两个堂会的华人信徒踊跃募捐了筹集了不少善款,于1903年兴建了福音堂,并由林温人(著名音乐家林俊卿的祖父)担任首位牧师。

1926年,闽南大会厦门区会审批福音堂为“鼓浪屿堂会”,陈秋卿担任牧师。福音堂在民国时期的教务蓬勃发展,建立了勉励会、识字运动、布道团、探访团、招待团、唱歌团等等团体。并为岛民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为鼓浪屿的光与盐。而据《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年录》记载,1948年,福音堂(含支会讲道堂)有信徒878人,为厦门地区人数最多的堂会。

福音堂是鼓浪屿文化的重要据点,不少会友都在科教文卫方面颇有建树,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周家。他们放眼世界,认为孩子必须接受新式教育,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子女都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熏陶,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栋梁。比如周之德二儿子周辩明是著名语言学家、厦门大学外语系创办人;幼女周淑安则是中国最早的女指挥家;周之桢的二儿子周廷旭为著名画家,并曾是最早登上奥运赛场的中国人之一。

福音堂也走出了新中国最早的女牧师何恩及,她曾在教会学校教学,后在福音堂担任传道人。而在1956年,何恩及被按立为牧师,成为全国首批女牧师之一,这让她荣美的人生颇具传奇。

1958年,福音堂在“联合礼拜”浪潮中并入三一堂。在特殊时期又被占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归还。由于鼓浪屿发展规划的原因,不少原住民纷纷外迁,岛上的信徒日益减少。

于是在2001年,厦门基督教两会在其福音堂旧址兴办“百合园托老院”,服务于老人群体,并多次被主管单位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古老的福音堂以全新的方式,继续着其关爱世人的使命。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