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中学,老师会家访,但鲜少听说过大学也有家访,直到我翻开《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这本书,作者打开了一个新的入口,让我看到了大学家访的重要意义。《去家访》是作家黄灯继《我的二本学生》之后的又一力作,书名即点题,她跨越了五年的时光,从2017年至2022年,深入腾冲、佛山、深圳、湛江、东莞、孝感等地,与学生家庭零距离接触,记录下了那些温馨的、感人的,甚至是心酸的瞬间。
阅读过程中,除了二本学生展现出的顽强的学习精神让我深感震撼外,支撑学生求学的家庭同样触动了我。正敏的家庭便是其中之一。《我的妈妈,是2800块买来的越南新娘》一文曾引发读者热议,其作者正敏,原来是黄灯老师的学生,这是在读《去家访》时的意外发现。
正敏的家位于广东西南部阳春市的一个小镇,她是村里越南新娘子女中唯一的大学生,也是她的小学班级中唯一的本科生。她的妈妈1992年被骗到中国,之后被正敏的爸爸以2800元的价格带回家。正敏的求学之路并不容易,她来自一个相对闭塞的村庄,但她却凭借坚韧和毅力,走出了大山,来到了广州求学。
而她之所以能够上大学,离不开她背后那位了不起的妈妈。为了供女儿上大学,妈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种过橘子,为纸厂砍过竹子,卷过鞭炮,做过黑工厂的小工,当过饭店的服务员,在工地搅拌过水泥,等等。妈妈的足迹遍布了阳春、肇庆、福建和浙江。
尽管妈妈全力支持,但爸爸对女儿的教育态度截然不同。他从未为女儿的高中和大学教育出过钱,甚至不认为女儿读书是重要的。更让正敏伤心的是,高三时每次月考前,爸爸都会打电话告诉她女孩子不用读书。叔叔也持相同观点,向她灌输女孩子读书无用的思想。正敏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不仅要应对负面情绪,还无法从爸爸和叔叔那里获得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家人的不支持让正敏总感觉他们在拼命将自己往下拉。父亲人设的崩塌给女儿叠加的新创伤让她之前的心理创伤更为痛彻了。
面对家人的偏见,正敏以读书抗争,以优异成绩考入理想大学。黄灯写道:“妈妈的命运,因为女儿勇敢而真诚的书写得以改变,来到中国三十年后,终于获得了合法身份。2022年,正敏硕士毕业,和男朋友落脚南方,和我在同一个城市寻梦。”
书中,文瑜是另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学生。她来自广东湛江的一个海边渔村,父母为了让她和弟弟妹妹接受优质教育,毅然搬到县城。爸爸修车,妈妈照顾家庭和兼职织网。生活虽艰难,但父母无怨无悔。妈妈重视教育,总是选择有利于教育的一方。在同龄堂姊妹中,文瑜三姐弟是少数有机会进入大学校园的。黄灯认为,若非父母坚定的支持,文瑜的人生道路或许将与其他堂兄弟姐妹一样,沿着既定的命运轨迹前行。
书中收录的每个家访故事,都值得一读。读完《去家访》后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无论个人的教育背景如何,改变并非偶然。俗语说,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样的树。黄灯强调了这一点,即使学生就读二本院校,背后依然离不开全家人的托举,离不开父母不遗余力地坚持和付出。
书中经黄灯细腻笔触所提及的学生们,在大学教育的熏陶下,其人生轨迹得以发生改变。然而,我也观察到,这些学生在应对原生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时,即便拥有大学教育的助力,也显得力不从心。以正敏为例,她在大学期间所经历的精神困境,实则是其原生家庭所遗留的创伤所致。难能可贵的是,黄灯坦诚地承认自己在处理这一问题上的局限性,并反思:“如何找到一个巧妙的契机,剥离掉这种负面的牵扯,让大学成为滋养年轻人成长的坚定力量,是我一直琢磨,但并未解决的问题。”
此外,当学生开始探索人生的意义时,黄灯也道出了自己的不足和反思:“我知道,在对教育的考量中,让孩子们获得世俗的成功和幸福,一直是我急切而直接的愿望,但我同时知道,这恰恰是我作为一个教师的局限,也是我内心最深的虚空。”
在书中第二个出场的学生中,黄灯通过记录源盛的成长经历,向读者传达了源盛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源盛的家乡位于广东云浮市。为了供养三个孩子,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源盛因此勤奋好学。进入大学后,源盛对同龄人的状态感到震惊。他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是充满活力和交流的,但现实中却充满了沉默和隔膜。大多数人都在忙着看手机,缺乏交流和热情。与高中时期有明确的高考目标相比,大学阶段似乎让许多人陷入了迷茫。“大一时,我们不知道以后能干什么,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大三时,想法慢慢清晰,很多人会去考会计证、教师资格证”。
源盛有很多选择,但并不能祛除内心的疑问,“不知道什么叫信仰”,“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在想什么”。这种真实的困惑,促使源盛思考一些问题,“我会追问生和死,会追问人的一生到底能干什么,也会看一些哲学方面的书。”
读《去家访》让我深感到大学虽然能帮助我们走向新的人生道路,但它在解答人生意义和处理精神层面问题上仍有局限。正如黄灯所反思的那样:“作为教师,我时刻意识到,在应试教育将孩子们架空的漫长过程中,如何引导年轻的个体落到踏实的生命境遇,如何让他们在各自的成长中获得内心的安宁,是当下考核常态化、管理表面化的教育语境中,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
读这本书,不免让我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曾就读于二本院校的学生,我深知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深远影响。在我所在的村庄,许多人没多少文化,一辈子只会苦干,多数年轻人早早离家打工。我的父母以种地为业,然而他们省吃俭用,愿意供应我上学。爸爸穿着一双鞋尖张着口的皮鞋,背着厚重的棉被,送我步入城里中学的那一幕,至今犹记;而他那句“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的坚定承诺,也成了我求学路上的不竭动力。没有父母的托举,我难以走得更远,这也是《去家访》一书引发我共鸣的原因。
尽管我认识到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但我也意识到其局限性,正如黄灯所指出的那样。在我刚进入大学时,我曾疑惑,我是否应该和许多人一样,毕业后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按照现实公认的标准,步入婚姻、购车买房,踏上这条似乎早已预设好的生活轨迹?我对人们设定和认可的人生路线感到厌恶。让我感恩的是,正是在大学这段迷茫与无助的时期,我通过校园团契认识了主,我的人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是连做梦也没想到的事。那种猝然惊醒的体验,仿佛让人看到自己以前一直活在死气沉沉的世界。
一位也是在大学期间信主的朋友曾表示,上大学就是上教会。大学教育能够改变的有很多,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足,但是它无法改变人内心空虚的状态,无法解决人里里外外的精神困厄,真正能够改变我们人生的答案只有在祂的爱里能找到。如果没有认识祂,我难以想象自己能够有生命的改变,不再走追求世俗成功的道路,也难以想象自己愿意饶恕那些伤害我们的人。
人若想摆脱内心的空虚,非大学教育所能及,也非出门旅个游,就能改变的。然而,当我愿意交出自己委身于祂,不再依靠自己去活,而是遵循祂的旨意与计划生活时,我的生命才会发生改变。福音真理简单得迷人,但唯有相信的人,才能心甘情愿地顺服,走这条只有亲身尝过,才知是最美的人生路。
书籍信息:
书名:《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
作者:黄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1-01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