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玛窦入华开始,不少耶稣会士远涉重洋,来到了中国。他们除了福传外,更将当时西方先进的天文、地理、物理、数学等等知识传入中国。也把中国传统的哲学、艺术、中医等等文化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两大文明的互鉴以及彼此的发展。
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人类文明互鉴等等理念的影响下,利玛窦、汤若望、卫匡国、南怀仁、白晋、郎世宁等等耶稣会士成为当今学术界的显学之一。关于他们的学术论文、论著、纪录片等等可谓汗牛充栋,满足了人们了解这一段历史的需求,也促进了明清史、教会史、中西交流史等等方面的研究深度。
当时来华的耶稣会士,第一次接触了古老、充满魅力的东方文明时,作为他者自然产生了惊奇与兴趣。而出于福传的热情,让他们积极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风土人情。再加上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因而在其日记、书信、专著中都把见闻、思考写了下来,成为研究中西文明互鉴、明末清初史以及基督教中国化等领域的珍贵文献。
在浩如烟海的耶稣会士文献中,“年信”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文本。这是他们在中国教务的年度报告,记录了所在的宣教地福传状况、重大事件、风土人情等等信息。由于年信是宣教事工作参考与反思,因而基本是奋笔直书,真实记录了耶稣会士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中国现状的思考,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
当时耶稣会士来到中国福传,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协调基督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此有了许多的反思与调适,从而留下了关于基督教中国化的许多思考与实践。而在年信中就有大量关于明清时期,教会如何处理民俗、纳妾、祭祖等等问题的应对方式,真实反映了两种信仰、文明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对于我们今天基督教中国化思考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耶稣会士来华期间,也是中国经历明清鼎革的巨变时期。作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以及外国人的身份,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无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并能补充中国史书的内容。而年信作为教会的年度报告,就有大量关于明清战争的记录,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
因此耶稣会的年信是一座文献宝矿,对于我们了解中西文明互鉴、明清历史以及基督教中国化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而由刘耿所著的《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一书,就为我们打开了进入这座文献宝矿的大门。
本书主体史料译自耶稣会罗马档案馆“和—汉”系列与里斯本阿儒达图书馆“耶稣会士在亚洲”系列葡萄牙语文献,为17世纪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傅汎济、阳玛诺、何大化、金尼阁、龙华民、孟儒望等人的一手材料。对于了解相关历史与神学思考,有着极高的价值。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