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翩然’的去了!”“我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作家琼瑶的生命以言情小说式的方式谢幕,她不想让自己的生命在病痛和衰老中慢慢消逝,在她的遗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自我掌控权的渴望,于是轻生的举动,试图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完美句号的落笔。而这一行为也被人冠以勇敢、体面、洒脱等标签。
她真的勇敢吗?她真的“翩然”吗?如果单从文字表象来看,这的确很优美,甚至可算为优雅、浪漫地离去。然而在文字的背后也流露着一种无法直面痛苦的无奈以及对于死亡的复杂情感。轻生对想逃避现实生活以及相信死后就一了百了的人非常具有诱惑力。显然这两点,琼瑶都占有了。她害怕痛苦的死,于是选择舒适的死;她想安慰自己的选择,于是自我编织死后美好的画面。
当然琼瑶之死,是她的选择。但对基督徒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用轻生这一举动呢?的确,我们在圣经中找不到“不可轻生”的直接诫命,但也必须考虑到圣经中关于人的生命价值以及我们作为上帝创造物的管理者的角色的更广泛的教导背景。
人类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这一基本真理赋于每个人的生命以不可估量的价值和目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无论其境遇或能力如何,每个人都有神的烙印,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同样在《诗篇》139章13节16节中记载,我们还在母腹中,上帝已经覆庇我们,祂的眼早已看见了,我们的身体也是属于上帝的。保罗也提醒我们是耶稣基督的肢体,是用重价买来的,应该用我们的身体来荣耀上帝。(参林前6:15-19)因此,当一个人选择轻生时,他们看似愿意“高尚”地面对现实的生活,并“无私”地结束自己的痛苦,但这个决定并没有荣耀上帝。
《圣经》也清楚地表明,上帝对生命、死亡和审判有主权。在《申命记》32章39节中,上帝说:“你们如今要知道:我,惟有我是 神;在我以外并无别神。我使人死,我使人活;我损伤,我也医治,并无人能从我手中救出来。”在十条诫命中的第六诫更是强调“不可杀人”,历来被认为这其中也包括不可自残或自杀。可见,我们的生命并不完全属于我们自己,而是上帝托付给我们照顾的珍贵礼物。诗人说:“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参诗139:14上)这种对我们作为上帝创造物的固有价值的承认,隐含着反对剥夺自己生命的论点。
上帝的旨意超出了人的理解范围,我们经常向上帝求助,为什么一些悲剧会发生在自己或者周围人的身上呢?然而,请听约伯怎么说的:“谁用无知的言语使你的旨意隐藏呢?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伯42:3)耶和华曾宣告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赛55:8)显然,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思想是有限的,而祂的思想是无限的,我们不能总是期望理解上帝的所有意念,认为自己可以介入并宣布生活不再值得活下去。这根本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只有上帝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应该的。
如果认真查考《圣经》,也会发现,即使是一些古代圣徒也希望自己马上死去,包括约伯、以利亚和约拿。但在每种情况下,希望自己快点死亡的人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比如以利亚,他曾在绝望的处境中。耶洗别承诺要在二十四小时内将以利亚处死,于是他祈祷死亡,想要用自己选择死亡的方式。然而,这还不是以利亚的时候,尽管他已经疲惫不堪,想放弃。然而上帝却拒绝他的请求。尽管从我们有限的视角或绝望的角度来看,某条路似乎是最好的,但是上帝以祂的智慧和主权关上了这一扇门,因为祂知道这不是最好的,并且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东西。以利亚想死,但上帝想在多年后给他一份巨大的礼物,除了死亡之外,还要带他去天堂。
前几天教会去探访一位信徒,她向我们哭诉说,他偏瘫多年的儿子最近一直嚷嚷着求上帝接走他。的确,他在康复的过程中产生了绝望,失去了耐心和盼望。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倾听他的感受,让他知道自己的痛苦被重视和理解,之后用上帝的话去安慰他,唯有祂的话满有能力。
在这件事上,我鼓励他:虽然现在的情况让你感到绝望,但请记住,过去你也经历过许多艰难时刻,并且依然在坚持。其次,你虽然现在感觉很不好,但是上帝没有忘记你,生命的主权还在祂手中。我们要做的是更接近上帝,将生命托付给上帝,同时继续积极、努力、勇敢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后,我们一起做个祷告。
很多时候,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以至于对生命感到绝望。的确,我们心里感受到了死刑的判决。但这一切的发生,可以使我们转向上帝,依靠、更接近上帝,能够忍受它以荣耀上帝。而“摆脱生命”将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选择,选择轻生其实是进入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他们几乎不知道,实际上自己正在进入一种与上帝永远分离的状态。同样,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使我们无法看到,如果我们留下来,等待上帝将我们的苦难变成美好的事物,上帝会如何忠实地供应我们的需要。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