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中国基督教“三自”60周年总结报告中指出 当前中国教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2010年9月28日,中国基督教庆祝三自爱国运动发起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傅先伟长老向大会作了题为“继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 肩负起三自爱国运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60周年总结”的报告。

报告中总结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60年的成就与经验,亦指出当前中国教会在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与挑战。在总结三自60周年的成就与经验是,报告中指到,各地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与基督教协会携手合作,协助政府依法落实了各项宗教法规和宗教政策。不仅在帮助教会落实政策、收回教产等事工上做了大量实事,也在修改《宪法》以及制定各类与宗教有关的法律法规过程中,积极发表基督教界人士意见,维护了教会的合法权益。

在“教会合一”上,报告中指出,过去中国基督教宗派林立,教会合一的见证难以彰显。1958年,神藉着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在“一主、一信、一洗”之中,中国多数教会走上了联合礼拜的道路,实现了教会的合一,为基督教普世合一运动提供了实践的经验和可能的模式。

在“神学思想建设”上,报告中指出,无论是50年代的“神学群众运动”,还是在90年代末提出的“神学思想建设”。它帮助信徒全面理解圣经,拓展信仰视野,排除信仰上的狭隘和偏激,解决好神学思想理论中的一些影响中国基督教与时代进步的深层次问题,促进了福音中国化,从而探索建立中国基督教在神学上的“自我”,藉此引导教会健康发展。

在“对外交流”上,报告中提到,1991年,中国基督教协会加入了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WCC)。此后,包括WCC总干事、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美国著名布道葛培理牧师等重要基督教界人士应邀到访中国教会,中国教会也主动出访。进入新世纪后,基督教全国两会分别在中国香港、美国和德国举办圣经事工展,分享了中国基督徒的美好见证。报告中总结到,三自爱国运动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作为基督身体上的一个肢体,中国教会重视并珍惜与普世教会的主内团契的分享。

在总结60年来的成就与经验时,报告中亦提到,作为爱国主义在基督教领域的自觉体现,三自爱国运动激发了基督徒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此外,三自爱国运动引领中国基督教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正确道路,迎来了自身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教会有开放教堂、聚会点56000余座;印刷发行圣经5000万册;培养神学生近10000人。教会牧养、神学教育、义工培训、文字出版、社会服务、国际交往等各项事工也在不断推进,成为普世教会的美好见证。

在“三自”50周年时,曾总结出四点重要经验。即三自爱国运动的核心是实现和维护中国基督教的独立自主;三自爱国运动的目的是以三自原则作指导来办好中国教会;三自爱国运动强调增进团结,坚持信仰彼此尊重的原则;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基督教与新中国相适应的重要举措,要真正做到相适应,必须开展神学思想建设。又经10年的发展,在“三自”60周年的总结报告中又指出三点新的经验。

首先,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这是三自爱国运动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三自爱国运动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其次,回应社会需要,提倡社会服务,重视社会关怀,这是三自爱国运动提升教会自我开解的重要途径。第三,依据圣经,立足现实,神学思想建设是三自爱国运动的深化和发展,是办好教会最为重要的神学思想理论基础。

在取得新的进步的同时,在新的时期,中国教会也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中国基督教自身来说,报告中指出,与教会较快发展形成反差的是,有些地方教会对人才培养不力,使用不当,爱护不够;一些基督教两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不健全,办公条件和经费普遍困难,凝聚力和影响力下降;一些教牧同工安于现状,甚至出现腐败现象,缺乏灵性和品格的影响力,难以牧养和带领信徒。

在当前中国教会发展面临的困境中,报告中亦提到,在我国社会深化变革的转型时期,不同信徒群体的神学倾向及其实际需求的多样性趋势日趋明显,对改善现有相对简单的传统牧养模式呼声极高;进一步扩大团结面,特别是团结游离在基督教两会以外的信徒之任务更为艰巨。报告中还提到,中国教会对于基督教应当如何承担文化和时代之使命、基督教伦理及其文化的积极作用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等理论命题缺乏思考等等。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