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从“乡谈”说起

“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象一阵大风吹过……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讲说神的大作为。”(徒2: 1-11)

教会历史的第一页,就记载了这件“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倚靠神的灵方能成事”的奇迹,其所要启迪于人们的真理一定远远超过了这件事的本身。

如何使来自各地操着各自方言的人们能听懂使徒所传的复活信息?是什么力量使得大约三千人听到之后觉得十分“扎心”?答案清楚得很,那就是来自圣灵“火焰式的语言”——“乡谈”!

今天科技昌明发达、信息传递快捷,估计没接触过福音的人已经是少数了。可问题是,是否“听到过”的人都“听明白”了?回答显然是不肯定的。

做好中国教会的“自传”工作,无疑是一件需要“靠神的灵,方能成事”的圣工。这样,初期教会所留下的“乡谈”模式,也许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一)

首先,福音要让人愿听、愿信,传福音者必须找到与听福音者的“共同语言”。这自然不仅是指言语上或者文字上的,比这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甚至是情感上的“认同”。初期教会福音兴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会能“得众民喜爱”。最近,社科院调查统计说中国基督徒人数还只占全国人口的1.8%左右,总数约2300多万,这当然只是一个最低数字,但已经不算一个小数字了,无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中国基督徒与广大民众在同一块祖先留下来的土地上一起吸纳民族先进文明的精华,这使我们在文化上有了深刻的认同基础。特别是经过了这风雨同舟的六十余年,共同的痛苦与欢乐、忧伤与慰藉、困惑与希望、软弱与刚强,使我们不再游离于人民之外,而是列身于广大人民之中,水乳交融。这正是基督被设立大祭司的过程,必须在“凡事上与他的弟兄相同”(来2:17),才能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如此,我们怀着对自己同胞的骨肉之情,侍立在上帝面前,并把保罗“在什么地方,我就作什么人,为了多得人”的教导作为“乡谈”原理所折射出来的光芒之一付之于实践之中。

(二)

马太为何乐用“亚伯拉罕子孙”和“律法和先知”的预言向犹太人论述基督,而约翰则用哲学味道很浓的“道”来向崇尚智慧的希腊人传扬耶稣是神的儿子,这等于他们在方法论上各自找到了相对于不同听众的“乡谈”。

中国基督教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被人们视为“洋教”,或是西方文化一部分,这有其历史原因。但是,一直没有建立能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中国神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神学是对其信仰的一种阐释,如果我们没能用中国同胞所能乐意接受和理解的“乡谈”去讲说见证我们的神,他们只能“听而不明”。如把西方神学译为中文,其内容仍是逃脱不了西方文化的思想背景,仍是西方神学。基督教“超越”文化,但也“贯乎”一切文化之中。既然西方文化可以作为福音的载体,同样中国文化完全也可以为基督真道作上奉献。用我们的思想语言和文字去阐释我们的信仰,这就是我们的神学了,即是“处境化”的神学。

福音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天使,所以神学必须要有群众性,真正奠定神学基础的也应该是信徒群众,而不是神学家们。神学“处境”还应包括教会自己,“处境”与“神学”之中还应有“启示”,否则面对处境无法判断,无话可说,神学只能在“光中见光”。神学不但应同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保持节奏,它也应反映教会怀抱中广大信徒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的神学思考者首先应当关注牧养国内信徒,为了他们的营养和建立,我们要到他们中间去,发现他们的需要、藉着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同他们相会,而不是把一包他们认为“异物”的东西塞给他们。神学思想的变迁不只是为了迎合少数人的胃口,而是要推进并反映广大信徒灵性和知识上的发展!我认为这同样也是“乡谈”模式所带来的感动。

(三)

就时空言,福音传给人,所要用的语言必须是现代的、大众的。“五四”前1919年《圣经》和合本(白话文)诞生,在当时普遍使用文言文的时候,无疑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创举。但当如今九十年代后的今天,许多朋友谈和合本时常有一种生疏的感觉,尽管几十年来很多中国信徒对和合本已有相当深厚的感情。例如:(1)大卫在……平顶游行(撒下11:2),(实指“散步”);(2)“世上小学”(西2:8),(绝不是学校),等等。随着语言不断更新发展,原先正确的翻译现在变得艰涩难懂了,使一些青年慕道者迷惘。十分欣喜的是,香港圣经公会前不久举行了《圣经》和合本修订版出版发行感恩奉献仪式,历时27年修订,国内外学者多方努力终见成果。使圣言发生“乡谈” 效应,实在宝贵!。

一位非洲牧师欲把《圣经》译成非洲语文。当他译到赛1:18时产生了困难,因为当地从没下过雪,于是这位牧师大胆地把这节经文译作:“你的罪虽象朱红,必变成椰子肉那样白。”无疑这位牧师的作法是成功的,因为他遵循了一条“乡谈”原理。

在我们的讲台或文字上,若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短小精悍,必能引得更多听众,更多的人将因圣言而“扎心”!

编辑推荐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