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音时报同工到山西忻州实地了解为许多人所关心的“山西忻州英国浸礼会百年福音堂行将被毁”一事。站在部分房屋已被拆毁的忻州三家店“福音堂”旧址上,望着远处已经在建的佛教建筑,想到李提摩太等9位英国宣教士付出的生命代价,“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这节经文立时映入脑海。
百年福音堂的今日相貌
山西省忻州市福音堂,位于忻府区老城西门坡,高出平地十几米,从西门外宽阔处放眼望去,整个忻州城景色尽收眼底。福音堂的建筑及整个配套设施占地40亩。福音堂地处为当地人熟知的“三家店”,因而不少人也把教堂称为“三家店福音堂”。
沿着福音堂现址东墙外向南而行,左侧是下落的断崖,右侧便是古色古香的福音堂旧址了。在现今的东墙入口右侧近百米远的围墙上,依稀可见当年的福音堂入口,圆拱形的门洞已被砖块封住,“福音堂”三个字依然清晰可见。
如今,从东门进入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木材、瓦片等大堆的建筑材料,左前方不远处是大吊车,平地而起的建筑底层已经初具规模。右侧是一座约有两层高的建筑,当地的信徒说,这就是福音堂,是院内的三大礼拜堂之一。目前,福音堂的房顶和墙面已有部分被拆毁。幸而在信徒的阻止下,礼拜堂的原貌依稀可见。
沿右侧砖头石子铺成的小径入内,一排排兼具中西特色的平房,依然清晰可见百年前的建筑原貌,只是由于年久未修显得陈旧,当地人说,这或许就是当时的牧师和信徒们的住处。再入内,一个个小院依地势而建,有的还可清楚地看到不同时期所标注的序号,如“第五号院”,红色的圈内写有“27”,等等。
园当中一处地势较低状似花园,正中的圆形花坛如今已长满了杂草。信徒们听前辈说,这原是洗礼的池子。如今福音堂院内多数地方已是杂草丛生。然而,部分房屋还住着当地一家工厂的职工,一些院内的空地被种上了各种时令蔬菜。
福音堂兴建前后的文字记载
福音时报同工第二次进入福音堂时,院内还有几位老人坐在树下聊天。当地信徒说,在这块地被普寿寺姑子庙买去建伍福清泰安养院之前,是忻州纺织厂的职工宿舍,因居住条件较差,该厂也想重建楼房,据说是要保护文物就一直维系原状了。
占地40余亩的福音堂及配套建筑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据山西省忻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忻县志》,2003年、2005年忻州市、区两级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忻州文史资料丛书《忻州文史》和《忻州古城史话》两书记载如下:
光绪二十五年(1899)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光绪八年即受英教会派遣来忻传教,此后英教会又陆续派若干牧师、教士来忻)将三家店高阜东面四十余亩空旷地皮(当时三家旅店只占西边部分地面)购到手,一俟春初解冻,立即开工兴建福音堂(即礼拜堂、教堂)、精修室、宿舍等(“文革”期间战备挖地道时曾掘见其颇具规模的地下室)。
工程未竣,义和团运动兴起,境内基督教堂被毁,有的传教士被杀。十月,县基督教会从太原领回所谓“议结教案”,地方拨款,重建教堂。太原基督教会又派英牧师史氏等来忻传教。
三家店福音堂不仅是基督教的历史文物,也是中国近代史、革命史的重要见证。李提摩太是将马克思主义介绍进中国的第一人,也是山西大学的创办人。福音堂的配套房屋,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是境内日军最高司令官的住所。解放后1948年至1966年,中共晋中地位、忻县地位和专员公署,曾在此地办公18年。现一些配套房屋至今仍有忻州纺织厂工人居住。
忻州基督教会的教产问题
自5月10日13位文化教育界基督徒人士连署发起《尊重历史文化遗迹,救救百年福音教堂——就山西忻州英国浸礼会百年福音堂行将被毁一事的建议书》后,这座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人开拓、占地40余亩的百年教堂或将被毁一事即刻引起了基督教界及当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忻州基督教会在写给山西省基督教两会《关于忻州百年基督教堂被拆在建佛教修养地及庙宇情况的紧急报告》中写到,“现在三家店基督教百年福音堂常有基督徒前往瞻仰、缅怀,在他们的心目中,‘三家店’是他们敬仰至圣地。”“现在,眼睁睁看着三家店基督教百年福音堂将被拆除,在建佛教休养地和庙宇,我教会心急如焚!”
忻州基督教会的信徒在2006年就已向相关政府部门递交了《忻州市基督教会关于请求归还教产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了三家店教堂、南门路东教堂和墓地(也叫洋人坟)三处教产被占情况。报告中还提到“教产归还后,我会将申请创办博爱养老院,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上为政府分忧,下位百姓解难,用实际行动服务民众,惠及社会。”
忻州老人们的记忆和见证
忻州基督教会的同工们为百年福音堂的事情“心情沉重”,有些基督徒“情绪激动,准备到政府讨个说法”,被教会负责人及时进行了劝阻,教会委派专人多处协商,寻求解决方案。在忻州期间,福音时报同工看到了信徒们恳切祈求、祷告和多方的奔波,两位年逾九旬的老信徒走近了采访视线中。
从小在忻州城里长大的连喜灯老姊妹提到福音堂,顾不得年老体弱,扶着桌子站起来,眼里含着辛酸的泪水说:“俺十四五岁就开始在那里聚会、上学,那是英国牧师买的地,后来建的教堂”;“咱们的地儿盖得可好了,四五个大院,英国人在后头住,学校在前头”;“后来他们就走了,俺就每天祷告,不能让别人占咱们的地儿啊”;被问到是否愿意收回来时,她毫不犹豫地说,“咋不愿意呢,咱们还要聚会、做礼拜、开学校”……
“基督教在那里聚会,俺小时候在那里还看别人领洗”,“他们聚会我们就在那里看着呢”,现今年已91岁的王喜娥提起“三家店”时说到。小时候她对“三家店福音堂”的聚会就有印象,在抗战期间,他们还在福音堂内住了三年,藉着“洋人的地儿”躲避飞机的轰炸。
在拜访当中,福音时报同工无意间看到,一些信徒的家里也保存有“福音堂”、“洋人坟”的照片。“那是传教士对我们忻州的爱啊……没有他们,还不知忻州人现在能不能听到福音呢。”一位信徒感慨万千地说到。
(请继续关注福音时报后续对此事件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