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华裔牧者谈属灵领袖与属灵导师的培养

“生命导师”(mentor)自20世纪80年代起,即在西方神学教育中引起广泛关注,成为“领导学”(leadership)中的一个学术议题。其实这种一对一的形态在中西历史中一直存在。在海外华人教会近期一教会刊物上,“生命导师”再次成为近期的主要话题,“培养与训练教会传道人及领袖同工,关键是生命的转化及灵命、个性的塑造”成为核心内容。

中国自古有“导师”

一位对世界基督教历史及中国基督教历史深有研究的华裔牧师指出,中国在传统文化中,历来存在着“导师”的概念。比如教导学童识字、做人的启蒙老师。成年人也会在专业、学术或政治前途方面择师追随,并按照导师的思想、哲理、价值观、治学方法等,形成门派。如∶孔子有72弟子,而孟子据说很可能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所以能将孔子的学说融会贯通,发展成儒家。至宋明理学,更是将儒家心性之道发扬光大。

权利伦理化,伦理权力化

但过去的中国是农业为本的封建社会,加上儒家思想的伦理观念,中国就出现了“权力伦理化、伦理权力化”的现象。如∶地方官员“县太爷”,被称为“父母官”。皇帝,被认为是“万民之父,上天之子”。这些都是“权力伦理化”的结果。

权力一旦被伦理化后,人就无法挑战其权威,必须毕恭毕敬、绝对服从。例子之一,就是中国古代的父母有无限的权威,如果违背父母的意愿行事,不论是在婚姻上还是工作上,都是不孝,为大逆。同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导师一旦等同於父亲的地位,学生也只有服从的份儿了。

这位对中国历史深有研究的牧者指出,基督徒若不自觉地带著这种概念进入教会,亦会认为,若是挑战、质疑、不敬或违逆牧长等有“属灵权柄”的人,就是“不尊重神的仆人”。不尊重神的仆人,就等同於“不尊重神”。却忽略了在圣经的诗歌、智慧书中,即使是神,也容许人对神发怨言,在激动时宣泄自己的情感,待走过低谷后重建信心与盼望,在挣扎后以赞美来顺服。这与 “权力伦理化”所带来的后果——压抑性的绝对顺服,或是激烈的反抗,是大相迥异的。

最后这位牧者得出结论说:信徒若带著“属灵权柄伦理化”的眼镜,来看、来找生命导师,就会期望导师像神那般完美。抱著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如何可能找到导师?就算找到了,最终也必然失望。

门徒及属灵领袖培训应当是教会重点事工

另有一位牧者针对“属灵领袖”这一话题撰文指出,门徒及领袖训练,确实是现今大多数教会最弱的部分。教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花在门徒及领袖训练上的最少,这成为教会一大遗憾。

审视是否属灵领袖有没有很好的标准?这位牧者直言,审视传道人或教会,大多是看表面,而且不知不觉中,跟据世界的价值观来判定。比如:教会的人数有多少?有没有增长?聚会、活动有没有果效?该传道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否受大家的爱戴?等等。用这种价值观来审视耶稣在世上3年多的服事(救赎的行动除外),根据福音书所描述的、当时看到的果效,耶稣的服事竟然也是“失败”的,他到最后只有12个人跟随,而且还有一个把他卖掉。

但是耶稣的服事绝对不是毫无果效的。这位牧者综合福音书的记载,将耶稣的服事总结为三个核心目的:一是为世人赎罪(这点我们不能做,但要传扬)。二是事工,譬如∶讲道、教导、传福音、医病、赶鬼等等(目前教会或传道人可以做这些)。虽然,耶稣大有能力,帮助和吸引了很多人,但在当时,真正跟随的却寥寥无几,果效不如想像得好。

三是训练门徒及教会领袖。耶稣在世上3年多的服事,花时间最多的,就是和10多个核心门徒生活在一起,带领他们。除了教导以外,还和他们朝夕相处,示范如何敬虔地生活及服事,藉由日常生活教育他们。并且,在他们“见习”一段时间之後,差派他们出去“实习”。

“这样花时间训练出来的门徒,在主耶稣受死、复活及升天之后,建立了耶稣在地上的身体——教会。这个身体长成全世界的教会及基督徒,而且还在不断地成长。耶稣服事的果效大不大呢?”

如何培养与训练教会传道人及领袖同工

这位牧者在参加了一次很特别的领袖训练之后,发现该训练上课的时间不到一半,乃是透过生命交流、游戏、团体生活、个人独处、挑战体能及胆识等等,帮助传道人在各方面成长。而且该训练中,他发现两点过去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一是,当我们列举出心目中的好领袖有什麽特质吸引我们,我们列出在品格及群体关系上的特质,比在呼召及才干方面的特质,要多得多。但是我们在装备及选择传道人或教会领袖时,却较多著眼於才干或呼召的考量,这岂不是有点矛盾吗?”

“二是,全方位(基督——与神的关系,群体——与人的关系、品格、呼召和才干)属灵领袖的培养,乃是经由环境性(灵修性的、关系性的及体验性的),及内容性(教导性)共4种途径来达成的。”

他亦指出,大多数主流教会及神学院,训练、装备领袖,都是以上课为主,但这样的方式,只为属灵领袖成长提供了一小部分养分。那其他部分如何达成呢?

“培养与训练教会传道人及领袖同工,关键是生命的转化及灵命、个性的塑造。”这位牧者最后在文中指出,并呼吁大家:“我们情愿付出代价,不再追求服事的外显的成就,先好好地将我们的焦点及资源,放在教会领袖生命的转化及灵命、个性的塑造上。这才是教会走得远、好的生命特质能传承下去、对弟兄姊妹及周遭的社会与世界带来深远影响的基础。”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