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做好人成本高不能归于社会环境 更重要的九大原因

近年来,做好事被嘲笑或被怀疑动机的事件时有发生。近日,一项调查显示近8成受访均认为如今做好人成本高,做好人就是会吃亏。而究其主要原因,很多人归结于“社会需要营造做好人的环境”。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跟着这一命题更深思考下去,我们会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

首先要指出的是,社会上的确存在做好事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例子。例如有东莞老外抓小偷遭报复被打到进医院,环卫工拾金不昧归还失主不被认同反被嘲笑,致使有人发出“做好人可是成本异常高的呀”的感慨。同时有了这种“认识”一样的前提,不可否认地增加了行善者的心理成本

然而我们静下心来去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没有做好人的环境”呢?笔者据此总结出九大原因,以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引起更多有志之士的思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出路。

其一,我们一心抓经济建设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心灵健康的重要性,以至于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功利主义非常盛行,人们更多地是关注自己的物质所需,与此无关或相关性不大的事情,都要跟这个让步,这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其二,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这一点在城市中尤其显著。大多数上班族每天的生活都是固定的,人与人之间缺乏彼此的沟通,而且很多时候也没有彼此沟通的基础。这一点不仅仅存在于陌生人之间,即使是在同一个公司上班的同事,很多时候也没有多少交流。退一步讲,即使是彼此认识的人,也可能会出现“阻止小偷之后逃到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仍然没人帮忙”的可悲现象。

其三,社会中确实存在很多利用人的善良而想到的诈骗行为。笔者的朋友曾亲身经历过一次,之后他很难再给路上的乞讨者以帮助。那次是在一个麦子刚刚收获结束的时候,路上碰到一个乞讨的老人,彼此交流时,那名乞讨的老人透露给他一个惊人的消息:“这是一个旺季。”这样的事情流传开来,人们不但担心自己做好事被坏人欺负,还需要担心做好事是否会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其四,社会保障的不足。如果我们有了很好的社会保障机构,能够给弱势群体以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不需要通过欺骗的手段来获得最基本的生活所需,这种现象可以减少很少,对人们行善的热情是有益的。

其五,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如之前曾沸沸扬扬的“扶老人被讹诈”事件,就是这一情况的现实的诠释。其实不少国家都有类似“好撒玛利亚人法”之类的法律,它规定一个人带着善的动机去帮助他人,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损失或伤害,但是同时仍然鼓励大家彼此帮助,保障施助者最基本的权利。

其六,教育的不足。这一点提出来也许大家会不理解,甚至会嘲笑说,我国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然而,笔者在此提出的教育并非一种说教式的教育,而是以实际行动,身体力行,以真实的言行进行教育。在这里尤其要讲的是学校教育,我们今天的学校所讲的有太多功利化的内容,在接受10几年功利化教育之后,很多人难以相信发生在身边的“无私的爱”,即使看到,也不愿意相信,因为要否定掉自己内心已有的定式化的理念。因此学校教育要从小做起,不是仅仅讲“学雷锋”,而是从教师做起,以真实的行动,诚实的言行,让自己的真实生活影响下一代。

其七,社会诚信的缺失。由于诚信缺失,而导致了人们都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别人的心理和动机,不相信还有不求回报的助人行为。

其八,人们缺乏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缺乏担当的心志。这个社会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同时每一个人也影响着这个社会。我们本应当从自己做起,培养健全的人格,不会管别人怎么看,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就尽力去做,坚持内在价值标准。

其九,人们对自我的认识还不够。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完全的,都是需要不断改变的。人们因为有限的认识,会希望抓住暂时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不知其实最终这些东西都会离我们而去。更诚实一点去讲,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只是一个管家,而不是主人,我们暂时所拥有的,有一天都会失去。当我们死死抓住现有的去生活的时候,自然难以分出爱给身边的人,给需要的人。

另外,人本身是存在诸多问题的,我们的内心并不是已经完全了,我们需要认识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是应当感恩的事情,生命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东西都是无价的,不需要金钱来买的,例如空气、阳光、水等,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些,我们可以一点一点超越环境,把自己的爱分享出去。

此外,《圣经》中教导人们说,“行善,不可丧志。”行善的时候,看到社会环境的种种拦阻,自然会有失望。但是行善的动机并不是希望得到回报,而是因为有了感恩的心,所以愿意去行善,而行善有了回报,则是意外的收货。行善得不到回报的事情可能常常发生,若是没有这种认识的话,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埋怨“社会没有给我们提供行善的环境”。

提出“没有行善的环境”是我们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诡诈的把这一结论放在这里,把重担压在别人的肩膀上,自己却以“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仍然不去担当任何负担,那样这个社会恐怕永远也没有“行善的环境”,因为毕竟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责任。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