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司徒雷登: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精神双重影响下的传教士

在司徒雷登去世50周年,以及中美联合公报发表40周年之际,凤凰卫视2012年7月16日《凤凰大视野》作了一次关于司徒雷登的报道。本报在相关背景的基础上,从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精神的角度对司徒雷登进行相关报道。

司徒雷登在自传《在华五十年》开篇写到,“我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以中国为家。精神上的缕缕纽带把我与那个伟大的国家及其伟大的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司徒雷登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年,说一口地道的中文,他子承父业,在中国传教、教书,创办燕京大学,且担任校达二十八年。在国共两党冲突最激烈的时候,曾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国,11岁回美国。在“奋进运动”时,此司徒雷登已经是基督教革新派的青年代表性人物,但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而不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传教士。

可是对司徒雷登来说,是接受自己内心的呼唤在美国做一名教师,还是到海外艰苦的地方做一名传教士,一度让他很苦恼。最终在信仰的驱使下,司徒雷登决心赴海外传教。

1904年底,作为被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二十八岁的司徒雷登携新婚妻子来到中国,他回到阔别十七年的杭州。此时的中国,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统治集团,开始实行清末的新政。

1908年前后,应美国基督教南北长老会之邀,司徒雷登到南京金陵神学院任教。期间,他在教学之余编写了《新约希腊语初级读本》和《希腊语—英语—汉语辞典》作为金陵神学院的教材使用,在任教于南京金陵神学院期间,基督教原教旨的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的神学争论不断升级,司徒雷登也捲入了这场争论之中。司徒雷登属于自由派,他认为宗教不应拘泥于具体的形式,他要求实际的一种心灵的沟通。

经过在金陵神学院几年的教学实践,司徒雷登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宗教教育观,他将基督教与中华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司徒雷登认为中国儒家的“世界大同”是基督教世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用儒家思想诠释基督教精神,这是司徒雷登与其他传教士的不同的之处。他主张尊重别国的文化,承认别的文化的存在和优秀。

1912年,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对于扭转中国历史的辛亥革命,司徒雷登认为,它是中国的独立战争。

1955年8月1日,司徒雷登留下遗嘱,里边提到,如有可能自己的骨灰安葬于中国北平燕京大学的墓地,并与妻子的遗体为邻。2008年,司徒雷登的遗体得以安葬于中国。

司徒雷登在华50年,如今距他逝世也是50年,百年历史,司徒雷登怎会在自己几十年的有生年月跟中国人一起受苦?又怎么能在历史的镜头下长久地被人纪念?来自信仰的那份爱告诉世人,“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