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纪念华侨基督徒黄乃裳逝世九十周年:点亮信仰生命 铸就时代辉煌

黄乃裳(1849—1924),福建闽清县人,福建著名的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自受洗归入基督后热忱传扬福音工作,潜心为教会办学办报。他参与水利、禁烟、拓荒等各种公益事业,带领福州十邑乡亲,远渡重洋,拓荒垦殖,创建了南洋诗巫“新福州垦场”。他创办了各类新式学校,为促进福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他还积极投身辛亥革命,率先响应武昌起义,参加讨伐袁世凯的革命行动。

黄乃裳一生为中国革命与教会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在福建地方史、华侨史、教会史乃至中国近代革命史,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亦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呕心沥血爱教会

1866年11月,少年黄乃裳在六都教堂薛承恩牧师带领下,正式受洗归入基督。当时的环境,信主会受到村民的排挤,尤其是在经历母亲病故等家庭重大事故中,靠着主给他的力量,他不顾一切难处,紧紧追随主,从悲伤痛苦中走出来,并且决心一生奉献上帝。1869年,21岁的他通过应考成为美以美年议会传道,派住福州东街福音堂任职。1871年起,开始随许扬美牧师在闽北一带传福音,他走遍了闽北的山山水水。1873年,他被推举为美以美年议会书记,并连续5年担任该职,负责编辑年会录。由于黄乃裳在文字事工方面得到众人认可,他与当时的牧者一起共同翻译《圣经图说》、《卫斯理传》,《哥林多注》等书籍;他还饶有兴趣地用福州语翻译了《旧约全书》,让妇孺也能识读。后来他受教会的委托,负责编辑教会所办的《郇山使者月报》,开创了福建教会文字事工的先河。

1912年9月,身为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的黄乃裳决定募集资金筹建福州青年会会所。他在《绂丞七十自叙》中写道:“是年春,有青年会购地址四万五千元之募捐。余以长青年会名义,拉许君子安同为开募。……得诸君鼎力倡襄盛举,不二十日捐五万余元,喜逾初愿。因有巨款,则美总统罗斯福所募赠我福州青年会所之建筑费一十二万元,可与承领矣。乃购最适宜之地址于苍霞洲临江一大段。嗣建筑告竣,官绅学各界毕集于宏敞雅丽之堂宇楼阁,以礼落成之。”创建的青年会会所,建筑面积达8156.4平方米,濒临福州闽江万寿桥畔,规模宏大,气派非凡,曾是福州近代最早最大的一座大楼。从此,青年会书院有了固定的办学校舍。大楼前竖立汉白玉石碑,碑正中刻有“自强之基”四个大字。大楼的奠基石上还刻有“非以役人,乃役于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办学宗旨。福州青年会书院的创建与发展,黄乃裳先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后人把福州台江万寿街命名为“乃裳路”作为纪念。

力殚财竭爱教育

黄乃裳所处的是近代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他看到“外力之侵迫,国势之孱弱,民治之腐败,社会之颓落”,他认为“中国的积弱由于民智不开,而开通民智有治本、治标二法:办学为治本之图;办报为治标之计。”于是,倾其毕生之力,为办教育开民智、兴中国而不懈努力。

从25岁至63岁,黄乃裳办职业学堂,培养实用人才,振兴福建经济。10次直接参与创办学校或亲自任教讲学,一生创办了42所学校,既有坐落于福州的,又有在南洋沙捞越的“新福州”,更多的创办于他的家乡闽清。

1874年,黄乃裳先后参与筹办福音、培元、英华三书院,并亲自任课,后出任三书院的教务长。1907年,黄乃裳回到故乡闽清,倡议成立闽清教育会,并被推举为会长,在福州创立简易师范学堂。第二年,他在民间集资了4万元,倡导在闽清各乡设高小、初小学堂34所,并以简易师范学堂毕业生为教师,解决了该县师资和办学经费问题。为长久之计,黄乃裳与县知事商议设立专项田捐,用于办学,希望数年内使全县学堂增至四五百所。这样大规模的办学盛事在当时实属少见,一时传为美谈。且为闽清县新式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近代和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老字号招牌福州商专,也是黄乃裳一手创建的青年会所衍变过来的。在其服务民众、甘于奉献的精神鼓舞下,福州青年会书院、青年会中学、青商和福州商业学校、福建省财政贸易学校等校,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革命烈士、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的高级记者等,还有在台湾的著名爱国企业家等。

_page_break_tag_

拳拳之心爱国家

由于列强入侵,清政府无能,故屡战屡败。尤其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任致远舰副管带的黄乃裳的三弟黄乃模与邓世昌一起殉国一事,令黄乃裳深感国家内忧外患,政治腐败,社会堕落。于是他开始积极思索与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出路问题。

1895年,47岁的黄乃裳赴京参加会试期间,结交了康有为、梁启超。他赞同并接受了变法维新思想,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前后,黄乃裳还结识了“六君子”,并向李鸿章、翁同龢讲述新学,与丁韪良、刘海澜讨论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黄乃裳遭清政府通缉。为此,他曾一度陷入痛苦之中,但仍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之路。1900年7月,黄乃裳在新加坡结识景仰已久的孙中山,并4次拜访了孙中山。在孙中山救国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他积极投身民主革命以宣传革命,致力于民主革命以拯救中国。1904年8月,黄乃裳冒着被清政府搜捕的危险,从新加坡带回邹容《革命军》(改名《图存篇》)5000册及其他革命出版物百余册,在福建漳州、厦门、福州等地散发。1905年初,他赴厦门主办《福建日日新闻》(后改名为《福建日报》)为革命宣传。由于黄乃裳的积极宣传革命,为辛亥福州起义的胜利,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时任福州英华等三书院教务长的黄乃裳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革命活动。11月8日晚,由30余名学生组成的炸弹队成员在黄乃裳家中秘密集合,参加次日起义。11月9日上午,福州起义,学生炸弹队活捉了清福州将军朴寿,余众竖白旗缴械投降,黄乃裳高举18星红方大旗,和同盟会福建支会会长郑祖荫率领体育会学生军、南台商团等300余人浩浩荡荡入城,经过双方激烈交战,起义部队最终大获全胜,清闽浙总督松寿吞金自杀,残余清军全部投降,福州辛亥革命取得胜利。13日,闽都督府正式成立,都督为孙道仁,黄乃裳被任命为交通部长。

70岁以后,黄乃裳还先后担任过孙中山广州大元帅府的高等顾问、福建省公署高等顾问等职。晚年,他致力于绿化造林,兴修水利,创办学校,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拓荒创业泽民众

为了替穷困受苦的同胞谋一条生路, 1899年5月,黄乃裳赴马来西亚沙捞越考察,选定诗巫为移民垦殖之地。当孙中山得知黄乃裳正在筹建“新福州垦场”时,十分赞赏和支持,赠言鼓励他要办好“新福州”。 1900年7月,黄乃裳与沙捞越王签订《垦约》17条,又向王家借款了3万元作为开办费。8月,他回福建招募垦农,先后在屏南、古田等地招募了垦民,并为这些移民准备好旅费、农具、种子、中西医生及铜、铁、竹、木等能工巧匠。至1902年6月7日,黄乃裳先后招募的农垦人员1118人,共分三批全部抵达“新福州”垦场。由于队伍中基督徒占到了绝大多数,当他们到拉旺江边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组织举行祷告会。

后来,农垦人员在黄乃裳的带领下,经过近4年的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终于取得显著成绩,大片荒地开垦成良田,田园井井有条,硕果累累。黄乃裳创办了多所华侨学校,修筑道路、办工厂、开商店等等。在黄乃裳开发“新福州垦场”的推动下,拉让江流域相继开辟了诗里街、新兴化等垦场,使诗巫地区成为沙捞越的重要城镇。如今,诗巫市已成为马来西亚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当地民众仍尊称黄乃裳为“港主”,并兴建了黄乃裳纪念碑、黄乃裳路、黄乃裳中学、黄乃裳公园等来纪念他的伟绩。2004年12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福州十邑同乡恳亲会上,时任马来西亚副首相纳吉在会上赞扬说“没有黄乃裳,就没有今天的诗巫市”。开辟“新福州垦场”是黄乃裳一生中最为突出、影响最深远的事业之一。

黄乃裳用他基督徒一生的实践,演绎和诠释了人生、人格、人心的全部真谛,他点亮信仰生命 ,铸就时代辉煌,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90年,世事沧桑,变化之大,让人有如隔世之感;但在岁月的长河中,他“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帖前1:3)依然流淌着,历史记载着人们对他的不尽思念。

注:本文刊登中国基督教杂志《天风》2014年10期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