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称,抗战期间,有德国牧师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开办收容所,帮助550名中国孤儿度过战乱。
8月14日《长沙晚报》A06版报道了这一消息,并称,13日,芷江档案馆首次公布相关资料,展示了当年战争中的一抹温情。
“当年德国属于敌方,但有些德国牧师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很关心中国民众。”芷江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历史资料显示,1903年,德国籍牧师康满来到芷江。1922年9月,他在芷江创办了第一所慈幼院,专门收养孤儿。抗日战争爆发后,另一位德国籍牧师包格非在芷江担任主教,慈幼院也成了一家中国难民收容所。
随着南京等地失守,苏、浙、豫、皖、赣等地难民不断涌入芷江。据民国档案统计,1941年6月,芷江全县有难民2777人。其中,发放给养的有1700人,经收容所介绍职业的有260人,一次性发放3个月给养后自谋生路的有471人。而在此过程中,芷江慈幼院收养战争孤儿550人,同时还创办难民纺织厂接济难民,兴办学校医院救护伤员。
湖南省怀化基督教会介绍,1903年,德国牧师康满(KampannF·E)偕同中国籍传教士肖弟兄由长沙来芷江传教,同年10月德国传教士苏柏(Sshappc)和赫偏根亦抵达芷江共同开展布道事工,于1905年在芷江东街设立福音堂。同年,康满牧师回国,教会教务工作由德国牧师赖永光负责。
1912年,长沙内地会委派包格非(HumanBeker)牧师来芷江传教,1914年德国牧师何伦卫调离洪江来芷,并成立芷江教区。期间德国传教士何瑞特(Arentt)在晃县(今新晃)龙溪口建立分堂。后有德国牧师贝义德率妻子巴仁恩及儿子来晃县服侍。战争期间贝牧师在教会设立“难民营”并组织难民办纺织厂,1917年回芷。
后来,芷江教区增加德国牧师赖恩光,至此先后在龙溪口、波州、便水、榆树湾(怀化)、麻阳、芷江黄甲街设立6个分堂,信徒300余人。战争期间成立收养难民及孤儿的“慈幼院”一所。1925年,教会成立3个布道队共36人组成。1941年,基督教内地会芷江分会下设分堂包括芷江、怀化、麻阳、黔阳、晃县及贵州玉屏,共2省6县共计分堂22个、布道点14处,信徒,2788人,先后在芷江传教、行医的牧师和传教士就有德国、英国、美国、瑞士达20余人。
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所有的德籍牧师和传教士被送往广西阳朔和重庆监视。在芷江仅留德国传教士唐淑芳医生。教会教务由瑞士籍牧师聂蒙恩负责,后来由贵州镇远内地会英国籍牧师乐克顿代管。
1946年,包格非牧师回芷,并于1947年去美国定居,其他传教士和牧师亦相继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