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成都基督教恩光堂的抗战烙印

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四圣祠北街的恩光堂是该市开放教堂中最有历史韵味的一个,青灰色的墙砖中透着红色,楼梯、地板和门均是木质结构,属简约德国巴伐利亚式建筑风格。可在成都教会张贤升牧师的讲述中,教堂钟楼的消失成为了一种遗憾,当地教会也一直在计划将其重建,“这不是宗教情结,而是纯粹的爱国情怀”。原来,抗战时期,恩光堂曾作为美国飞虎队飞机停靠的地理标志,而当战争胜利时,冯玉祥将军曾登上钟楼敲钟庆贺,全城市民鼓舞欢欣。

1894年,一批从加拿大远道而来的传教士在成都四圣祠买下一片菜地,先后建立了医院和礼拜堂,教堂初名英美会福音堂,1933年改名为四圣祠礼拜堂,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教会医院则不断发展,被保留至今,即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圣祠礼拜堂是一所中式平房,仅能容纳一百来人。由于清朝末年时局动荡,教堂三毁三建。由于信徒不断增加,1920年,教会发起了“百万砖”运动,新建可容千人聚会的带钟楼的礼拜堂——恩光堂,次年落成。教堂设计者是苏继贤(Walt Small),人称“苏木匠”,他所设计的恩光堂从外面看像中国建筑,里面却是木结构,为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典范。另外,成都华西坝兼具中西方建筑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老建筑群,其中许多也是由苏继贤担任总工程师主持修建的。

据悉,于1921年落成的恩光堂占地3000余平方米,高约18米,钟楼则高30-40米,是当时成都人眼中的摩天大楼。红色的门窗、地板,彩色的玻璃,宽大的穹顶,在90多年间经历过两次地震,但至今保存完好。如今的恩光堂,建筑主体还是90多年前的烧砖,青灰色中透着红色,只是当年墙上的彩色玻璃已被更换多次,而最令人怀念的,还是教堂的平顶钟楼,它由于多次损毁无法恢复,后被拆除。

成都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张贤升牧师在提到钟楼时表示,当地教会正努力筹备,重建钟楼,希望能恢复到21米的高度。“这不是一种宗教情结,而是纯粹的爱国情怀”,他说。

原来,在苏继贤设计的恩光堂堂顶北端,建有钟楼,内悬合金巨钟,是整个教堂的标志,曾从楼中传出的清脆响亮的钟鸣,烙印着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胜利。19458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成都,此时冯玉祥正住在成都四圣祠街仁济医院(今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小楼里,他与中外朋友一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大家一致要求冯玉祥登上恩光堂钟楼,敲钟以示庆贺。冯玉祥登上钟楼,连续敲击大钟108次,向全市人民传达胜利的喜悦。

“一般教堂钟声响起,都是礼拜开始的象征,但是冯玉祥将军敲钟的时候,并不是礼拜时间,因此人们知道一定发生了什么特殊的事情。”张牧师说,“这是一种宣告,宣告抗战的胜利。”

关于抗战,这座老教堂还留下了一段与美国飞虎队有关的世界历史。抗战时期,成都并没有军用机场,美国飞虎队的飞机都是降落在城中心的一个坝子上,地标就是恩光堂。在那段没有机场的艰难时间里,飞虎队员以恩光堂为地标,为前线的抗日战士不断地输送着给养和武器。

另外,据成都市锦江区地方志资料记载:19428月,冯玉祥将军到成都灌县(今都江堰市)给四川青年夏令营的营员作抗日救国的演讲,夏令营的学员包括全川大学、中学、专科学校,150多个单位,1000多名青年学生,是抗战的后备力量。

同年913日是星期天,应朋友之约,冯玉祥到市区陕西街礼拜堂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节约献金救国运动”。讲演会上冯玉祥不但引经据典,还讲了浴血奋战在抗日前线的军人们的英勇事迹。他说:爱国的方法不一,可以出钱,可以出力,更可以出命。他列举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弦高,出钱、出力挽救了郑国。而今他曾经的部下张自忠将军在与日军决战中壮烈阵亡。

他说:“我们效仿古人、今人,人家出命,我们就不肯出钱么?每人捐1万元不算多,捐1毛钱不算少……

冯玉祥的这次成都之行,不但努力奔波讲演宣传抗日救国,还借助教会的影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抗战募得数目可观的筹款。

如今,这座色调古朴的老教堂依然迎接着前来礼拜的人,在周围建筑都逐渐现代化的时候,它的存在让人禁不住回想过去。这时可以理解为何成都市教会要恢复恩光堂的钟楼,他们不只是为了聆听一声钟鸣,或寄托一份宗教情感,还是出于爱国情怀,因为它烙印着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

编辑推荐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