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海南琼海百年加积教会与传教士冶基善

福音最早传入海南是在1844年,先后有几位传教士前来布道,但都没有建立传教点。1844至1846年,福汉会中的传道员曾抵海南岛传福音,“福汉会”的创立者郭实腊,当时是在华英军的翻译官。福汉会在郭实腊去世之后演化为三巴传道会。三巴传道会(注:三巴会即今香港之礼贤会、信义会、崇真会)的教士也抵达琼州海口等地向客家人传福音,以后在那大、临高传福音,但都没有长期传教的传教点。

1881年秋天, C.C.杰乐弥森先生(中文名为冶基善)以宣教士的身份定居海南宣教。冶基善先生是丹麦人,大约在1869年来到中国,受雇于广东省当局,负责镇压西江三角洲的非法活动。以后几年中,他指挥着一艘小汽艇,多次经历台风的考验,先后14次与走私贩及海盗激烈交战。之后他在大清海关(Imperial Customs)服务了一段时间。

直到1879年,冶基善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基督徒嘉约翰。嘉约翰是最早来中国的著名传教士医生之一。嘉约翰身上散发的神性光辉影响了冶基善,他随嘉约翰学习医学知识两年。1881年,冶基善离开广州,只身来到海南岛,利用自己的积蓄,当了一名独立的、自力更生的传教士,在这个岛屿上展开了传教工作。英国和海外教会向他供应一部分的圣经,并提供给他一位中国基督徒--郜心雄,作为他进行传教工作的助手。

1885年,冶基善加入美国长老会中国传教团,与康兴利牧师在海口盐灶村附近购置空地筹建1间楼房作为医务室,还建1间楼房作为住宅,后来逐渐扩大面积,建成海口福音医院和海口福音堂,作为传教场所。1896年该医务室正式成立,命名为海口市福音医院,这就是今天海南省人民医院龙华门诊部的前身。当时的海口福音堂主要有府海地区信徒约500人。1983年,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原海口福音堂址归还基督教海口堂使用。

在传教过程中,冶基善和他的差会相继在琼山府城、儋州那大、会同加积(今琼海嘉积)、崖县乐罗(今乐东黎族自治县乐罗村)等地建立了教会、医院和学校,并进而向乐东、白沙、琼中、保亭、临高等地的黎、苗等少数民族传教。

一个美国传教士来到海南岛,就要适应海南岛的环境。特别要面向海南当地居民。要用本地话来向当地人传教,因而冶基善学习海南话,来海南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已经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环岛旅行,每到一处,都一面治病救人,一面向当地民众传福音。

1893年5月,全体传教士聚集在琼州府城,产生出海南传教团的组织,这样,海南传教团就从广州传教团独立出来。在那年末,举行了传教团的年会,会上冶基善和他的同工们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最终导致冶基善退出了传教团,但是他仍然继续在这个岛屿上从事着独立的传教工作,直到他去世。

在这个热带气候的海岛上,传教士们没有舒适居住的房屋,没有有效的学习课程或有经验的老师来帮助掌握海南话这门新的语言,当地的民众始终对传教活动心存疑惧,而且经常表现得很不友好,但是,先驱者们仍然在重重困难的条件下打下了传教工作的基础,从那以后,这项工作就在一直不断地进行着。

冶基善懂海南话,并且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将圣经故事翻译成海南话,这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游汝杰《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一书记录了冶基善把新旧约翻译成海南土白话的资料。而事实上,冶基善在19世纪90年代用海南土白话节译了《新约》、《旧约》中的大部分。

为了传福音,冶基善调查记录了白沙、琼中、乐东等地的黎语以及临高语。1893年,他在香港出版的《中国评论》上发表了《海南土著的黎人和他们的语言》一文。海南大学的辛世彪教授于2007年在《语言研究》第4期《十九世纪传教士记录的海南临高语》一文里对冶基善的这些工作做了高度评价:“冶基善为研究临高语的音变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记录,给我们留下了一百多年前海南岛语言的宝贵记录。”

1901年5月中旬,冶基善在乐罗感染了伤寒病。他的妻子只好设法送他回海口。在被抬进一艘小船之前,他就已经神智昏迷,又拖延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终于在这次航程的第二天于小船上告别了尘世。经过千辛万苦,他的尸体被运回到海口,随后被葬在这里。

参考资料:冶基善翻译的海南话圣经海南历史:第一位来海南的传教士冶基善有关冶基善早期生平的几点补充十九世纪传教士记录的海南临高语海南琼海基督教加积堂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