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为什么善意的劝勉却常常被拒绝?

教会牧者们对信徒的劝勉常常会被对方误解,劳而无功。普通人即使并不担负探访的任务,生活中的劝勉却是难免的,善于劝勉总是生活必备技能。正确的劝勉体现在说话合宜上。

说个真实的事,几个基督徒路遇一家人正在埋葬死人,其中一传道人认为传福音的机会来了,跑去站在坟墓坑前(棺木才抬下去,还没盖土),对那队送葬人群慷慨激昂地开讲:“今天你们埋葬这个人,明天别人就埋你们……”结果听众当中上来就一巴掌:“埋你个乌鸦嘴,找打!”这个传道人摸了摸脸,叹了口气:“罪恶淫乱的时代啊,掩耳不听真道。”

最近,有一次布道会,说到耶稣是人的喜乐和满足,传道者问听众:“各位,你们有没有人以自己的小孩为喜乐的?”人群中有一些人回答:“有,小孩真可爱!”传道人接着说:“那么,你们这些人将来要哭,我告诉你们,将来你们的小孩要让你们哭得没有眼泪……”这时就听邻座有位女士在嘟囔:“这讲道的人怎么回事,这不是在咒人吗?”在一阵收拾东西的“悉悉索索”声音之后,那女士离席而去,留下一阵清脆的高跟鞋踏地声和教会长者们的一声轻微叹息。

为什么好心常被理解成了“驴肝肺”?牧者们可以用一句经文来回答:“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箴1:7】”。不过,在此之前不妨再听一句经文:“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25:11】”。说话合宜是我们劝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一起来学习下使徒保罗的劝勉技巧。

“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但我稍微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提醒你们的记性,特因神所给我的恩典,使我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可蒙悦纳。”【罗15:14-16】

  • 体会心境,才能明白语境。

在说出一段话之前,最先要解决的并不是说话的内容,乃是语境,语境决定说话的口气、态度、内容。要解决事情,先解决感情。一般情况下,如果和对方感情的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很容易解决了。最大困难是情感上接纳的问题。劝慰的学问首先是心理的学问,揣摩对方的心境,才能明白自己说话的语境。

上述两起事件中,传道者所说的内容均无错误,但是措辞和时机有待商榷。比如,第一个墓坑边上的传道,正遇上人家送别亲人,传道者本应该先与家属表同情,按照经上所记“与悲哀的人一同哭泣”才对,然后再剖析人生的短暂,劝勉大家,自从始祖犯罪以后,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然后感叹生命短暂,应当追求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找到真神,人生才有真意义,才能脱离那死后的永远审判……一气呵成,顺理成章。而直接说在场的人都要死,犯了“植入太生硬”的错误。

保罗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让罗马的信徒愿意接受自己的劝勉,这是保罗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两个原因影响保罗这时讲话的权威:①写信的时候,保罗当时并未到过罗马,和绝大多数罗马的信徒的罗马信徒情感尚未建立;②当时罗马的信徒属灵方面已有建树,甚至于“他们的信德传遍天下”。但是随着教会的建立,因信称义、因献成圣、主权拣选、福音与生活等神学问题逐渐出现。如果他们能够谦卑接受保罗所受的启示,虚心聆听主借保罗传递的话语,一定能够在属灵的进程中大受造就。

但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保罗谨慎保守笔触,让自己所领受的真理能够不受任何影响地进到罗马教会当中。为此,在《罗马书》开篇的时候保罗强调了他对罗马教会和信徒的7个感觉:很想到罗马(1:10)、切切的想见那儿信徒(1:11)、要把些属灵的恩赐分给他们(1:11)、想与罗马信徒有交通(1:12)、想要在他们中间得些果子(1:13上)、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到罗马的原因是屡次受到拦阻(1:13下)、觉得对罗马那边的福音有欠债的感觉(1:14)。

这些解释几乎占了罗马书1章的一半篇幅,但不是浪费笔墨,乃是必要的铺垫,一切只为了一件事:说话合宜。通过这些话,让罗马信徒在心意上与保罗取得同感,然后保罗开始展开论述。

  • 懂得欣赏,才能制造语境。

罗马书中,保罗交通完了福音的信息之后,还有一个负担,就是要让罗马信徒明白保罗的工作,并让他们有份于自己的属灵事工,参与到自己的传道工作来,所以有进一步的劝勉,为此,保罗从两个方面谈开(15章14-16节):①表明自己对罗马信徒灵命的欣赏;②表明自己的职任,导致有责任必须将罗马信徒带往更高的一程。

个别人或者会认为保罗的夸奖是以人的手段谄媚人,牢笼人心,因为败坏如哥林多的教会也曾被他夸奖。但随着《哥林多前书》被收录正典,谣言不攻自破。圣灵既然认同保罗这种工作方式,则表明不同的角度适当夸奖乃是从上头来的智慧,这智慧是从对神的信心和对祂子民的盼望而来,没有任何不确定性。教育学家们提醒家长们应该让孩子们在欣赏的眼光中成长,以使他们有更强的自信力,保罗对罗马信徒在真道上追求长进所表示的欣赏更是恰当的。

而这种欣赏要让对象不觉得突然,保罗认为自己早该表达这种情绪,因为罗马信徒们的灵性成长真的到了一定的程度(15:14)。①他们“满有良善”:指他们心地的驯良,愿意长进,乐意接受他人正确的劝勉,不会恼恨人的训导。② 他们“充足了诸般的知识”:有一定的真理装备,通达明理,有能力领会保罗所讲的,知书才能达礼,否则就是秀才遇到兵。③他们“也能彼此劝戒”:他们彼此之间有劝勉警戒的生活,同理也更能接受保罗的劝勉。这三方面的夸奖无疑引致罗马人的认同,因为这并非无根据的肉麻讨好,乃是爱中的关注。

如同外科手术之前必须有麻醉的过程,今天,我们面临一些劝勉工作,开工之前要传递足够的善意,使对象能够和我们站到一个立场,则工作量便瞬间从1:1变成2:0。这一环貌似与工作无关,却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关系到我们能否开工,能否有工作的机会。

  • 亮出凭据,才能掌控语境。

现代执业者执证上岗的制度免去许多怀疑和不必要的麻烦。保罗要开始邀请罗马人进入他的工作之前,重申自己在神面前的合法性。

这一点在保罗内心的清楚的,神确实呼召他并使之成为外邦人福音的使徒(15:15、16)。有一部旨在记录教会初期历史的《使徒行传》清楚写了这点,书信中又加以证明了(徒261:7、18,加2:7-8)。不过保罗并不以此自骄,他要提醒罗马人,这是由于神所给他的恩典,这“恩典”就是主立他作福音的祭司,要使信徒自身作为属灵的祭物在神面前圣洁可蒙悦纳。因此罗马人生活中任何不圣洁之处都与保罗有关,如果他不忠心执行神对众圣徒全然成圣的托付,将来主要向他追讨渎职的责任。

为了证实这一点,保罗有必要将神借他在福音的事工上的工作表明一些,就是在亚欧的版图内都传了伟大的福音,在作外邦人使徒的事上, 保罗所夸的,实在就是基督,因他所作的是基督藉着他作的。他只不过是一种工具。

工作者是神,但工作的志向却与保罗主观相联(20-23):“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不在基督之名被称过的地方传,不占取别人现成的工作效果。不仅是传福音,保罗还兼顾众教会信徒生活方面的照料,特别在欧洲的两个省募集了富裕地区信徒的捐款去救济耶路撒冷中的穷人。

这些都表明保罗是个有名分、有智慧、有志向、有实绩的使徒,和保罗一同工作就是与神一同工作,是一种难得的属灵上的机遇。在此基础上,保罗才要求罗马信徒做两件事:①准备给保罗从罗马送行至西班牙;②为保罗工作代祷。

特别是保罗要求罗马信徒在祷告上与他一同竭力。代祷的内容:一是脱离“犹太不顺从的人”,保罗预感上耶路撒冷将会受到不信之犹太人的逼迫(参徒20:22-24)。二是使捐献之事“可蒙圣徒悦纳”,做到有见证,令众人满意。三是为他可按神旨意到罗马去代祷。三项请求代祷的事,可以说都蒙神垂听了。

保罗在各项工作中,都会亮出凭据,做到师出有名,兴正义之师,才能打常胜之战,这或许比一切因素都更重要。

曾经听到许多传道人哀叹:同工太少了,同心太少了。但保罗却能在大逼迫中得到一大批的同心同工,他的智慧值得我们效法,正如经上记着说:有智慧的必能得人。

当然,并不是工作方法对了,工作一定就会成功,因为神是与人同在,并不是与方法和技巧同在,遇到这种情况,低下头,安息下来,工作的机遇还没有来到,必须耐心等待。

(作者系江西景德镇教会的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