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信徒的流失现象把脉

作者: 谢章
来源:福音时报
2017-02-14 17:28:48
分享与播放

笔者在多年的事奉中,看到许多青年人虽然在教会参与团契,但是他们外出求学、工作后,不少人逐渐流失在教会之外,不复当年热诚。个中原因,有观点认为青年人的工作压力、环境变化是主因。不过,笔者以为基督教教育工作正是要基于个体处境的需要,培育信众具有回应外界变化与挑战的能力。简单的将青年信仰流失现象归于外在因素,难免有逃避责任之嫌。相反,青年信徒流失的现象,提醒牧者要检视教会的牧养策略,重新规划青年信徒的培育工作。

一、不同的世界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已不是新理论,其中有一条重要原则:教学内容必须在学生感到与自己的目的相关连时才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若借用这个视角检视教会的信仰培育工作,会发现不少情况下,培育者关注的是信众是否了解某一套教义,而非如何让信仰、教义与信众的世界建立联系。 

网络时代自由的信息分享平台,呈现出多元的族群面貌。身处教会中,应该更加能体会不同的年纪、背景、职业的群体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思考模式、关心的课题、面对的挣扎等差别巨大,青年信徒群体正是如此。他们需要的不是在各种压力之外,再多一个信仰的“负重”,因此若信仰无法解决他们世界中的问题,必然会逐渐脱离教会。 

二、心灵的高墙 

如今父母教育子女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想必很多人的回应会是“沟通”。你爱他,关切他的状况,你苦口婆心地讲,看着孩子安静地坐在你面前,却没有把握他是否接受。 

年轻人崇尚自由,习惯独立思考,受后现代处境影响,质疑传统,选择脱离没有价值的束缚。但是面对生活众多的挑战,他们又确实需要建立生命的信仰。可惜,很多青年人在教会中不太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不少教会中存在是与非的争辩、崇尚权威、要求顺服的氛围,让他们望而却步。如此,人虽然在一起,心与心之间却高墙矗立。你以为他出席聚会、完成了栽培课,已有稳固的信仰,事实上,这个信仰还尚未在他的内心生根。

三、可能的出路

基于上文的检讨,笔者提出几个建议,供同工们参考。

1. 打造N世代的文化带

我常讲“青年事工是一项跨文化事工”,如果教会基本的理念是要青年人依循长者的模式,适应长者的文化,那信仰培育失败的结果已可预期。教会要能够给予青年人足够的空间,打造适合N世代的文化,把团契建成他们自主、感到安全、可以交托的家。当青年人可以打开心扉,你才能了解他们的需要,提供切合的牧养。

2. 探索关系建立的新模式

教会群体间分离的危险,提醒我们建立关系的重要性。世代变迁,人际互动的模式随之变化。讲台并没有天然的权威,说教并非最好的教育模式,是牧者的榜样,以及他和信众的关系促成牧养的果效。牧养的关系决定了培育的成败,教会牧者要探索建立关系的新模式,培养与年轻人对话的能力,通过同理心的关怀、陪伴,走近年轻人的生命,建立彼此开放的关系,才能达成牧养的果效。

3. 从理论灌输到情景体验

教会中传统的教导模式少互动,多说理演讲。沉闷的课室、呆板的文字成了新时代信仰反思、生命进深的一种拦抯。我们需要从单纯静态的信仰塑造模式,转变成年轻人有参于性的活动,使他们能通过观察、反思,建立源于生命体验的信仰。这不仅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也有助于年轻人敏感于不同的社会处境与问题,探索信仰对生活的影响与意义。

写到这里,我想起使徒保罗的话“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林前9:22)这位成功的牧者,一生留下丰硕的成果,提醒我们成功的牧养必须先跨越人际间的障碍,总意就是能够沟通、关系为先。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宁德市教会传道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