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山东省基督教两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时传达学习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全省宗教团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全省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推进神学思想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继承弘扬优良传统,发挥爱国力量引领作用。
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是基督教自身生存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积极引导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是基督教“三自”爱国原则历史选择的继承和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前的自立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神学思想建设,山东基督教各位先辈一直走在爱国爱教道路前列,为继续发挥爱国力量在推进神学思想建设的引领作用,山东省基督教两会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弘扬优良传统的具体实践。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爱国意识。
山东省基督教两会十分重视教会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形势任务教育相结合,认真落实国家宗教局关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定要求,每年神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时都在10%以上,不定期邀请主管部门领导和省委党校专家作政策法规和形势任务教育辅导报告,组织驻会教职人员和神学院师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每周一举行升国旗,每年清明节到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扫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坚持集体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采取定期组织集体学习、集中培训、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爱国教育,先后组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引导全省教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竞赛,举办“中国梦·爱国心”普法联络员启动仪式、“畅谈中国梦、喜迎建国65周年”座谈会、“三自爱国运动发起63周年纪念大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引导带领全省基督教界不断增加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政治意识和法治意识。通过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巩固了政治思想基础,明确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向,坚定了新形势下走爱国爱教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强教会史志研究,挖掘自立精神。
回顾历史,不忘初心,为挖掘和弘扬先辈的自立精神,山东省基督教两会在神学教育工作中增设中国教会近代史课程,引导神学生和全省教职人员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培育自立精神,坚定自治、自养、自传的信念。同时,山东省基督教两会还加强了山东教会自立运动的研究,成立了山东教会史志撰写专委会、“山东基督教往事”微信平台和史志推动者团契,着力关注自立运动前后山东本土传道人和基督徒在教会建设中的探索实践,其中包括酬恩传道会、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和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济宁等地自立教会的研究,深化自立运动影响;逐步形成邹立文、贾玉铭、丁立美、王神荫等人物生平传记,出版编印了《华北神学院》《青州基督教简史》《诸城教会史》《临朐教会史》等十几部文献史料;在泰安、滕州、潍坊等地率先进行实物史料成果展示,著名的有青州博古堂和寿光教会史展厅。截至目前,已形成山东省基督教通史大纲,搜集整理了全省各地教会史料50多万字。一方面,透过山东基督教的历史展示,带领新一代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弘扬自立精神,继承爱国传统;另一方面,透过对教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打造“山东基督教往事寻根之旅”旅游品牌,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二、着力拓展神学研究,发挥神学思想先导作用山东省基督教两会紧抓立足圣经教导、扎根齐鲁文化两个主题,深化神学理论探讨,融汇中华传统文化,逐步形成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神学表达,为推进基督教中国化道路提供理论导向和智力支持。
(一)以圣经文本研究为基础,保持基本信仰。
山东省基督教两会搭建起圣经古文明学习班的平台,组织神学院教师、神学研究生、教职人员进行圣经文本研究和经典互读,邀请周贤正大主教、周兆真博士等圣经学者开展了“从‘轴心时期’及‘古亚文明’的视角梳理圣经文本‘西奈契约’的信仰”“回归本真——古文明视角下的基督教信仰”“《罗马书》的神学与宗教改革运动”等系列讲座,以圣经文本研究为基础,结合中华文化,推进神学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圣经为依据开展神学思考,消除了基层教会部分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对基督教中国化的顾虑和误解,获得了圣经热爱者们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更好地指导了教会实践和信教群众信仰生活,有利于带动基层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以齐鲁神学体系为目标,扎根齐鲁文化。
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吸收齐鲁文化精髓,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山东省基督教两会在着手推进成立齐鲁神学研究中心之前,就搭建了“齐鲁神学讲坛”的平台,开展了“基督教中国化——犹太古亚文明与东亚中国文明之互动”“圣经与圣省——齐鲁文化下的神学思考”“从宗教改革神学思考齐鲁文化下的基督教建设”等系列讲座,认真分析和把握齐鲁文化精神内涵,寻找和阐发圣经教义与齐鲁文化的契合点;接下来,山东省基督教两会将以齐鲁神学研究中心的设立为契机,充分发挥教界与学界的力量,加强圣经时代小亚细亚文化处境下的解经研究,以世界基督教史本色化进程为借鉴,用注重伦理道德的齐鲁文化表达基督教信仰,建立齐鲁神学思想体系,为中国神学思想建设继续贡献山东力量,为基督教这一神学体系贡献中国力量。
三、全力加强神学教育,发挥神学院主阵地作用
加强神学思想建设,关键在于抓好神学教育。两者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不只是目前工作的需要,更关系到中国教会和爱国宗教团体将来的方向、道路和素质,决定基督教中国化道路能否健康、持续推进。山东省基督教两会以神学思想建设为指导,发挥神学院主阵地作用,推进神学教育更新,确保神学生的全人教育和全人成长。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课程设置研讨。
在不影响神学院正常教学前提下,最大时效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山东省基督教两会采取脱产学习、短期访学、走读等各种形式加强神学院师资培养,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使神学生不仅能学会、学懂、学透,更能学以致用,从被动接受神学思想到主动参与神学思考,成为推进神学思想建设的后备人才。
围绕基督教全国两会工作安排,山东省基督教两会每年坚持联合召开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与神学院教师集体备课会议,落实神学思想建设成果“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多次组织神学院教师围绕“课程设置”“教会实践”“中国文化”“社会责任”“抵制异端”等主题开展教学研讨和课程展示,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下保证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显著提高;落实教学评估,征集学生对教师授课水平、课程进度、教学态度等反馈意见建议,将教师自身职业发展与授课效果直接挂钩,保证教学任务与目标完成的同时,确保教师尽职尽责。
(二)开展兴趣小组教育,丰富课外教学活动。
为培养综合性实用人才,推进神学院全人教育,山东省基督教两会发动神学院教师在传授神学知识之余,以兴趣小组为特色推进神学教育。以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为立足点,基督教两会专委会工作为切入点,教会实际和课程设置为着力点,逐步推动成立了12类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式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现代教育的主旨所在。发挥个人兴趣与特长的具体实践,从目前来看,带动了神学生与各地教会的联系,帮助他们毕业后更快地融入教会服侍;从长远来看,也是为爱国宗教团体培养出既符合教会需要、又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为不断提升神学生的综合素质,山东省基督教两会还组织神学生参加“缅怀先烈,坚立奉献心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爱国觉悟;举办十八大及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知识竞赛,树立政治意识;开展“中国梦·爱国心”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座谈会,提升法治观念;参加“慈爱人间·五教同行”公益慈善演讲比赛,增强慈善理念;参加“诵经典·爱中华”活动和参访曲阜孔子研究院,培养国学素养等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将神学生培养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新时代合格教职人员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切实抓好成果转化,发挥宣讲团排头兵作用
进一步推进神学思想建设,要以成果转化为重点。山东省基督教两会响应基督教全国两会号召,于2014年4月成立了神学思想建设宣讲团,围绕“责任与美德”“福音与见证”“宣讲与服务”“使命与盼望”四个主题,始终坚持“两手抓”,扎实落实宣讲任务。
(一)一手抓培训,保证神学成果转化。
山东省基督教两会严格按照“四个标准”的要求,以宣讲团为平台,推动新一代合格教职人员的挖掘、培养和使用。3年来,面向从全省教会选拔出的96位宣讲团成员开展了6次综合培训,加强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和宗教教育等,提升讲员综合素质,拓展讲员神学视野,丰富讲台宣讲内容;以培训活动为契机,发动讲员提交讲章,开展讲道交流,在提升讲道水平的同时,努力做到“按时分粮”,保证基层信教群众能获得合乎时代的信息供应;以优中选精为原则,派送6位宣讲团骨干继续进修深造,做好高素质基督教年轻代表人士的培养工作。山东省基督教两会花大力气开展宣讲团培训,为指导、服务基层教会建设和各地神学思想建设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一手抓宣讲,落实神学成果普及。
3年来,山东神学思想建设宣讲团已面向全省17地市教会先后巡回宣讲10次,共宣讲1333场,引领全省基层信教群众在基督教中国化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宣讲团所到之处受到了基层信教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赏好评;开展宣讲的同时,对基层教会深入调研,及时反映问题和需要,发挥了爱国宗教团体与基层教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了全省教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省宣讲团还协助临沂、潍坊、烟台市基督教爱国组织成立了市级神学思想建设宣讲团,推进宣讲活动深入更基层。为拓展宣讲影响的覆盖面,山东省基督教两会每年精选宣讲过程中的优秀讲章,编印《山东省神学思想宣讲团讲道集——香草台》系列,并以山东省基督教两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作为讲台延伸,以信教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分享神学思想建设的有益成果。
高明:山东省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
王伟:山东省基督教两会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神学院教师
本文刊《中国宗教》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