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牧关怀在中国:神学基础与实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作者:杜艾文,陈心洁 主编
页数:共407页
注:以下参考属于本书页码。
早年在读神学时,听到老师教授的“教牧关怀——九型人格”,便对“教牧关怀”久久饶有兴趣。
在个人的经历成长中,儿时到如今有很多生命中的难题,无法解决常灰心绝望,以致多次对生命和生活失去信心,直到近几年接受主成为我“最知心的朋友”。生命中的难题和心灵的伤害得以释然,每次遇到难题,总要来到恩主面前倾诉。直到这几年在教会参与牧养事工,才真正意识到不仅自己的难题,需要从主得到解决,而如何去给他人信徒带来生命的医治和帮助,着实困难。多少次深感,单靠礼拜天教导和灯光聚会的牧养,远不能解决信徒生活境况中的真实需要。遂期盼在教牧辅导方面有所装备。
阅读《教牧关怀在中国》这本书,感触非常深刻。
本书五章内容。首先谈到在中国教会,有许多牧者开始意识到,教会正在面对一个新的的时代,牧养工作里需要发展关怀与辅导,从而对基督徒群体和中国社会提供医治与成长的资源(参:24页)。并介绍迄今教牧关怀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显示出中国教会对教牧关怀的需要(参:8-36页)。夏禹平整理出8个与教牧关怀和辅导相关的类别:
1、亲子教养、婚姻和家庭
2、情绪及心理问题
3、健康问题
4、关注社会边缘人士和少数群体
5、社会经济阶层的多样性
6、信仰、信心和属灵问题
7、牧师个人的需要
8、培训、资源及支援上的需要
从以上层面可以看到,今天教牧辅导的需求远大于教导的紧缺(参38-46页)。
第二章以“教牧关怀的圣经和文化观点”,作者分别从美国和中国背景下的教牧关怀并结合圣经的观点,以倾听、观察和触摸三种方式显明教牧的重要性(参54-64页)。随后又探讨丁主教的神学观所倡导的三自教会、上帝是爱、宇宙的基督、伦理和道德责任、神学思想建设和社会中的宗教等主题,对中国教牧辅导工作的重大意义(参65-87)。又对比中西文化心理辅导共同的价值体系,鼓励中国教牧同工发掘本土的教牧辅导模式和道路(参113页)。笔者深刻意识到教会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得失而存在,当蒙救恩的教会在道义和基督恩典的驱使下,成为一个转介,为这个有需要的世界服务。然而在中国这个特有的悠久历史文化背景下,如何发展属于本土的教牧辅导之路,需要更多有识之士为此付出代价,教会也当在此而努力探寻。
接下来第三章谈到“教牧辅导是迈向整全的同行者”,借着关怀发挥教牧最大价值。并说明教牧辅导是华人基督教会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和发展范畴,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家庭教育偏差,生活工作压力不能承担和诸多心理生理疾病的衍生。教会在这样的契机中可以成为这些受压者与伤害者家庭的延伸,能以提供乐于助人,释放重担感受温暖,以慈悲怜悯与忠诚的态度关怀与辅导的场所。表达上帝的神圣使命,给人指示一条安全的途径迈向更整全的生命,这是一项殊荣与特权。也属于实践神学的范畴,表达医治的神学实践。”(参122-123页)。
教会在新约的启示分为三大支流:宣讲、教导和关怀。而实践教牧角色最主要的元素,不仅是实践这些模式,而是以亲证的方式把耶稣的临在呈现出来,邀请人进入友爱的团契中,引导人走在跟随基督的道路,并借着关怀的服侍,去关心、医治、支持、引导和释放等具体行动去鼓励人。这种爱心的服侍使福音活化为好消息,并辅导所给予的诚恳帮助人,令教导和宣讲更容易为人接受。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向人呈现耶稣的面孔。(参124页。)由此看到教牧辅导的重要角色和意义,接下来并提出如何进行这个神圣使命。教牧辅导从受助人痛苦的焦点展开关怀:
1、家庭关系中的失衡
2、在童年至成年的成长阶段中,因停顿于某个点上而出现了凝结
3、在关系中出现了不恰当的张力及矛盾
4、与内在生命、性别、身份及自我的阴暗面等产生矛盾与纠结
5、感到生命无目标、无根、漫无目的
6、因感到上帝缺席、离席,很遥远而赶到空虚(126页)
当受助者出现以上六个主要的痛苦境遇,辅导员可以充当向导成为受助者旅途的同行者,并走入受助人的故事中,帮助其踏上治愈的旅程。
随后,杜艾文从苦难神学、十架神学的角度结合耶稣的复活,指向教牧辅导的盼望,就是给新生命和受助者带来真诚的交流——与上帝和平共处(参168页)。笔者发现,以此战胜邪恶的光明,结合实际困苦者的需要,更加有助展现辅导的力量和意义。
本书最后两章本书主要针对教牧关怀的对象,由于近年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教会的迅速发展等因素,造成诸多的问题。因此,教牧关怀的范围更加丰富,所涉及:双职家庭、亲子关系与教育、婚前辅导、灵性、冲突与沟通、性与性关系、财物管理等层面,都需要被关注。接下来又谈到教会的婚姻与家庭,并以实际辅导个案说明教牧关怀的需求,都是重大挑战和责任(参219页)。特别是中国老人事工的关怀,因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现的情绪、心理和人际和谐交往等问题。教会如何以“道成肉身”的心态,把属天的关爱透过牧养的管道送到需要的老年个体和群体中, 是当今教会需要思考和付诸行动的(参283页)。另外就是教会中自闭症儿童(参286)及抑郁症患者(参308)的辅导与自杀、灾难和重大创伤事件的教牧关怀,包括最后谈到教牧人员的自我牧养。书中以实际个案和实际辅导方案结合,让笔者有更深刻的领受得着,从而感受教牧辅导的意义和责任,在未来中国教会的发展中,必须重视和加以实践。
通过以上对《教牧关怀在中国》的叙述和阅读,让笔者深刻感受到,教牧关怀的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如何在不同的事件地域针对不同问题的对象,展开对话和帮助,使上帝的福音,救恩的信息和生命的关顾落实在受助者生活和实际需要中,都是当今教会应探索和寻求的道路。望此项事工在祝祷声中得蒙上帝恩眷,奋力进展,愿有识之士回应上帝的恩召,付诸行动,在神学基础和神学实践中,任重道远,视为己任。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基层教会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