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教会需高度重视文字事工 努力寻求拓展途径

黄幸平在新浪博客上一篇文章题为《教会应当全力支持文字事工》,着重从文字事工在真道宣传力度和教会影响广度的贡献、文字事工需要“动静结合”“甘心坐冷板凳”以及努力寻求发展文字事工的途径三个方面展开。

黄幸平开门见山,客观地分析了目前文字事工的现状:“教会鲜见出重资或有专项资金支持文字事工;大多有写作恩赐的人只是业余参与文字侍奉,致使教会很难出现专职从事文字事工人员,并且也限制了文字事工的深度与广度;在教会发展思路上,教会多用口传少用文宣,文字事工常被忽视。”因此,他呼吁,教会应当全力支持文字事工。

针对教会的文字事工在真道宣传力度、教会影响广度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作者通过回顾历史引用不同时期发展的实例进行展开。“古时上帝使用先知、使徒将上帝的话写成文字,流传至今,圣经的写成与印发,为教会的存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福音传到中国时,经历几起几伏,几兴几衰,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本完整的中文圣经留世。”

马礼逊在传教期间翻译《新旧约全书》并把其完整介绍到中国;此后他编撰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华英字典》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同时他还创办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山鼻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字事工在社会各个领域显出更大的作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面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的出版机构“广学会”于1887年成立,并创立《万国公报》、出版各类书籍,影响了中国的先进人士,极大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此后,广学会先后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正式出版的妇女杂志――《女铎报》和圣经和合本;20年代非基运动中,以张文开为代表的教会有识之士在《真光杂志》、《大公时报》等各类刊物上发表护教文章,回应时代挑战,阐明福音真理,论述基督教信仰的合理合法性。

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基督教热,基督教书籍广受欢迎。一些教会经典著作被翻译出版后放在各地书店销售,使得社会人士开始接近教会并购买圣经以及教会属灵书籍,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教会发展。

之后,针对文字事工要求条件,黄幸平提到“文字事工需要动静结合,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在教会实践中学习、思考、写作,解决教会问题为基点,以促进教会健康发展为前瞻,以丰富属灵资源为目标。”此外,“文字事工需要甘心乐意坐冷板凳的人,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贫寒,经得住质疑。”

作者说,今天教会要考虑的不应是要不要重视文字事工的问题,而应是如何重视并发展文字事工的问题。耶稣给教会的使命是,你们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福音要想传到万邦,教会就不能坐等别人来找我们,而是要想方设法走出去让人有福音可听。

他鼓励教会要爱护并重点培养有文字恩赐的人,创造条件与机会送他们出去深造;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能写出有学术专业水准的论文,有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作品,可以发表在这些社会报纸书刊上。

最后,黄幸平强调,教会也需鼓励并在资金上支持有文字恩赐者写出紧贴时代的文章,让古旧福音历久弥新,让现代人特别是现代青年人能读懂,愿意读,喜欢读。同时专项资金组织人员要写护教类、福音性书籍,并翻译成多种文字,印发给去教堂听道、参观的国内外朋友,也可作为礼物送给旅游、出差所到之地的友人。

相关文章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